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 政经新闻 正文
“此学是活鲜鲜的”:马一浮论国学之现代境遇
2017年09月25日 05:55:36 来源: 浙江在线 王宇

  马一浮是现代国学大师,他一生倡导“六艺之学”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核心,倡导在20世纪中国予以恢复。所以在很多人眼里,他是一个主张复古的文化保守主义者。实际上马一浮接受过近代科学文化知识的洗礼,具有开阔的文化视野和敏锐的时代眼光。他清醒地认识到,既要继承弘扬国学的精神实质,赓续中华文脉,国学自身也要与时俱进,返本开新,努力在20世纪适应时代潮流,迎接时代挑战。马一浮对国学的现代命运的一系列思考,被浓缩为一篇小文——《论治国学先须辨明四点》。此文是他1938年上半年在江西泰和县排田村为浙江大学师生所作的国学系列讲座讲稿的一部分,后被收入《泰和宜山会语》。全文短小精悍,提纲挈领,要言不烦,既正面论述国学之全体大用,又含蓄批评了当时社会上国学传播的一些乱象。今天读来,仍然振聋发聩,启人深思。

  论“治”国学须先“辨明四点”

  一是辨明“道本一贯”,国学体大思精,不是“杂货铺”。

  马一浮要辨明的第一点是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完整性和体系性问题。他说:“此学不是零碎断片的知识,是有体系的,不可当成杂货。”并加以解释:“由明于第一点,应知道本一贯,故当见其全体,不可守于一曲。”这里所说的“道本一贯”,是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灵魂和精神实质,在不同时期与相应的生产力条件、政治制度、社会环境相结合,创造了悠久灿烂的中华文明。但如果失去了对国学文化精神的把握,就会把国学当成“杂货铺”,无所取舍,失去了“道本一贯”的文化精神的内部贯穿和价值引领,破坏了体大思精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系。

  二是辨明国学“妙用无方”,是“活鲜鲜的”,并非“骨董”。

  马一浮要辨明的第二点是关于国学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问题。他说:“此学不是陈旧呆板的物事,是活鲜鲜的,不可目为骨董。”他进一步解释道:“由明于第二点,应知妙用无方。故当温故知新,不可食古不化。”国学能够不断与时俱进、推陈出新,适应时代变迁,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获得合适的表达方式,实现创造性转化,获得创新性发展,此即马一浮所谓“妙用无方”。他所批评的将国学目为“骨董”的“食古不化”的现象,就是在没有领会精神实质的前提下,视传统文化为静止不变的,认为可以不顾历史时空之限制将历史上的事物生吞活剥地运用推广于今日。

  三是辨明对国学应有之敬意和温情,不能穿凿附会、数典忘祖。

  马一浮要辨明的第三点是关于如何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和魂。他讲:“此学不是勉强安排出来的道理,是自然流出的,不可同于机械。”并解释道:“由明于第三点,应知法象本然。故当如量而说,不可私意造作,穿凿附会。”所谓“自然流出”,就是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实质和文化灵魂是经过数千年历史大浪淘沙,经过历代贤人哲士精思博志,总结凝练而成的,是文化的结晶、历史的积淀、民族的智慧。对于这一份伟大的遗产,应该心存敬畏,虚心涵泳,要原原本本读,认认真真学,此所谓“法象本然”,此所谓“如量而说”。但在实践中,也有一些人打着弘扬国学的旗号,根据自己的需要,随意地裁剪、宰割经典,对经典进行无限制地扩大解释,自诩“经典重构”,表达的却是自己歪曲理解和片面认识,此即马一浮所批评的“私意造作,穿凿附会”。

  四是辨明国学以“修身”为本,切己体察,知行合一。

  马一浮要辨明的第四点是关于弘扬国学的下手处。他讲:“此学不是凭藉外缘的产物,是自心本具的,不可视为分外。”对此,他解释道:“由明于第四点,应知性德具足。故当向内体究,不可徇物忘己,向外驰求。”所谓“此学不是凭藉外缘的产物,是自心本具的,不可视为分外”,是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精神家园,是内化于灵魂的文化基因。每一个中国人完全能够理解、把握和服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实质和思想内涵。所谓“向内体究”之“内”便是一己之身心,《礼记·大学》所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思想理念,而四者之中“修身”又为“齐家、治国、平天下”之根本,贯穿于“齐家、治国、平天下”之始终。正如孔子所说的那样,“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只有每一个人都坚持实践养成和知行合一,努力将中华传统美德转化为自己的精神追求和行为习惯,整个社会风气才能获得根本好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才能获得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四点辨明”的现实启示

  马一浮所“治”之“国学”,就是今天我们所要弘扬发展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马一浮深刻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全体大用,并基于他对新文化运动以来传统文化的现代境遇的深刻洞察,提出关于研究国学的“四点辨明”,针针见血,值得深长思之,堪称我们今天弘扬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盏指路明灯。举其大端,亦有四说。

  ——弘扬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要把握其全体大用、掌握其来龙去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反对“各取所需”的实用主义态度。

  当前,国学传播领域中出现了一些庸俗化、媚俗化、反智化、逐利化的不良倾向,形而上地“古为今用”,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包装成职场达人的成功学经典、升学考试的敲门砖、趋利避害的风水算命术和长生不老的灵丹妙药。凡此种种,都是数典忘祖,把传统文化中的旁枝末流当作正大道理,当作遗产精华,打着弘扬传统文化的旗号,却干着毁坏传统文化名誉的勾当,令人痛心。我们一定要系统、全面地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真精神,分清主流与支流、源头与发展、主干与枝叶、根本与末端、守经与行权。

  ——弘扬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要始终努力推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这一主线。

  “周虽旧邦,其命维新”。要保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就要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对当代人来说,传统文化的表达古雅而过于艰涩,节奏典重而明快不足,古风盎然而不能与时俱进,这些都造成了当代人尤其是当代青年对传统文化的距离感。要消融这种距离感,必须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获得创新性发展,使其适应当代文化载体、当代人的叙述节奏、当代人的思想情感,从而实现适当的当代表达。近年来在中央电视台热播的《中国诗词大会》《中国成语大会》,在这方面就作出了很好的尝试。

  ——弘扬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要始终秉承高度的民族自豪感和强烈的文化自信心。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无尽的精神宝藏,弘扬发展优秀传统文化首先要对这一文化体系怀有高度之敬意,充满同情之理解,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秉持客观、科学、礼敬的态度,尊重传统文化的内在逻辑体系、表达方式,科学分析传统文化产生的历史条件及其先进性和局限性,准确把握精神实质。既不简单否定,也不简单拿来,更不妄自菲薄,不盲目排外,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明成果,积极参与世界文化的对话交流,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华文化。

  ——弘扬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要始终坚持发挥其修身齐家、树德育人的独特优势,扬长避短,精准发力。

  在历史上,中华传统文化是一个庞大的知识体系,其中包括了大量经世致用、解决实际生产生活问题的“应用性知识”。但随着时代进步,传统文化中的这些“应用性知识”已经无法有效发挥作用,其功能已经被现代科学技术和各种其他具体学科取代。在学科高度分化的今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价值在于它蕴含着丰富的道德理念和价值标准,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意识,精忠报国、振兴中华的爱国情怀,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社会风尚,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荣辱观念,长期以来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行为方式。今天,我们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要大力弘扬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中华传统美德,大力弘扬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鼓励人们向上向善的思想文化内容。

  【作者单位:浙江省社会科学院】

标签: 国学 责任编辑: 周舸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