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 政经新闻 正文
始终把忧患意识贯穿于奋斗历程
2019年03月19日 05:20:10 来源: 浙江在线-浙江日报 陈培浩

  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坚持底线思维着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习近平总书记着重强调,要“增强忧患意识,提高防控能力,着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新时代党的忧患意识是由党的性质和当代中国的具体国情决定的,既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忧患意识的继承和发扬,也是对中国共产党忧患意识的传承和发展,更是在新时代党中央治国理政的伟大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优秀思想意识和独特精神品格。

  从历史逻辑看,忧患意识是中华民族自古就有的精神传统和内在品格,是中华民族绵延不息、赓续繁荣的重要基因。《易经》告诫世人要时刻抱有忧患之心,“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尚书·周官》指出,解除“患”的最佳时机是在祸患还没有成形之前将其扼杀于摇篮中,所以要“防患于未然,除祸于未形。制治于未乱,保邦于未危”。《旧唐书·魏征传》指出,“思危”不仅仅表现在对“患”的担忧,更要积极地探寻产生忧患的原因及解决忧患的途径,“若能思其所以危,则安矣;思其所以乱,则治矣;思其所以亡,则存矣”。“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等警句,都是中华民族忧患意识的思想标识和鲜明体现。中华民族历经五千年风雨沧桑,之所以能够生生不息、愈挫愈强,忧患意识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份内生于中华文明的忧患之心,为中国共产党人所传承并实现了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从理论逻辑看,忧患意识是对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坚持和运用,是基于唯物辩证法研究社会发展规律而形成的深刻认识。中国古代先哲们虽然发现了事物兴衰变易的现象,但都难以摆脱“历史周期律”的怪圈。惟有马克思主义,才深刻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为我们正确认识不同社会盛衰兴亡的原因,为增强忧患意识的必要性指明了方向。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告诉我们,世界统一于物质、物质决定意识,人们可以透过现象认识本质,掌握事物发展规律并判断其发展趋势,忧患意识是主体对客体的清醒认识、准确把握和科学预见。历史是螺旋式上升的,在我们事业发展过程中,既有和谐稳定的大局,也存在各种风险隐患,正是这种植根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忧患意识,成为我们党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推动事业前进的重要思维方式。我们必须不断增强忧患意识,更加自觉地坚持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只有这样,才能及时洞察、准确把握、有效应对各种风险挑战。

  从实践逻辑看,诞生于民族危难时刻的中国共产党,始终把忧患意识贯穿于党的奋斗历程。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无论是大革命失败后的腥风血雨,还是红军长征的艰难困苦,一次次濒临绝境的磨砺锻造了中国共产党人深沉的忧患意识。1949年,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全国胜利前夕,毛泽东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提出,“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为我们党顺利进京“赶考”提供了思想支撑。改革开放之初,面对新情况、新问题,邓小平明确指出:“我们要把工作的基点放在出现较大的风险上,准备好对策。这样,即使出现了大的风险,天也不会塌下来。”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向前推进,全党的忧患意识也在不断增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要增强忧患意识,并把增强忧患意识、防范风险挑战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面对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强烈而深沉的历史使命感和忧患意识,成功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

  【作者单位:浙江省委党校;编辑:郑亚丽】

标签: 忧患意识;重大风险 责任编辑: 沈正玺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相关阅读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