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添动力”。在传化集团企业展馆,十余米长的图文展示着“和谐劳动关系”这个主题。这家民企认为,员工和企业应当成为命运共同体。
2010年8月11日,《浙江日报》头版刊发记者蒋蕴、李月红、管哲晖等采写的长篇通讯《我的企业我的家——看民企传化集团如何构建和谐劳动关系》,聚焦企业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生动实践。接连数日,浙报刊发数篇有分量的通讯、评论等,在全省、全国引起热烈反响。
9年后,我们重访传化,欣喜地看到,在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道路上,“我的企业我的家”正在向“我们的企业我们的舞台”嬗变,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一路破题 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方面。”走进一楼展厅,20个红色遒劲大字醒目耸立在展厅正中央。
9年前的盛夏,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民营企业劳动关系问题进一步凸显。如何让员工体面劳动、尊严生活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作为民营经济大省,浙江如何破题?浙江日报资深记者周荣新带领采访组,走进传化。
记者采访传化集团董事长徐冠巨。吴煌 王坚颖 摄
“员工和经营者都是民企的主人,他们是利益共同体、事业共同体、命运共同体。”采访中,集团董事长徐冠巨承诺,企业当年不裁员、不减薪,年底还将实现所有一线生产工人的年收入都突破3万元。
“3万元!这个好!”听到这个数据,周荣新十分高兴。在他看来,这个数字是一个铿锵有力的承诺,一改过去新闻中常见的“模糊平均数”,是员工能够切实体会到的幸福感。从这个新闻点出发,浙报采访组开始了为期半个月的蹲点调研。
徐冠巨向我们回忆,当年的报道刊发后,当时的中央党建领导小组办公室派出调研组赴传化集团进行专题调研,多家中央媒体也陆续刊发报道,“传化经验”向全国推广。
2017年初夏,时任浙江日报副总编辑张燕带队再访传化,刊发长篇通讯《我们的企业 我们的舞台》,讲述新时代传化打造“命运共同体”的新思考。在中国经济进入转型升级关键期,浙江民营企业的转型发展与员工自我价值的实现如何同频共振,传化在继续破题。
传化慧联向司机交付新车钥匙。
传化学院双青班开班。
不断完善 满足物质精神需求
五六个信息大屏扑面而来,不断刷新的数字,讲述的是线下生机勃勃的交易活力。在传化大厦,我们看到一个联通全国大宗生活、生产资料的智能物流供应链服务平台——“传化物流网”,承载着传化独创的“物流+互联网+金融”的布局雄心。
“分布在地图上的无数个闪烁点,追踪的是线下实时进行的业务进展。”传化智联副总裁、办公室主任谢萍告诉我们。目前,传化网已覆盖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接入传化网的生产制造企业、物流企业通过传化打造的公路港、第三方支付平台、金融增值服务等,实现高效便捷的闭环流通。如今,这张“智慧网”跟随“长江经济带”“京津冀协同发展”等国家战略遍及全国。
“浙报有关和谐劳动关系的专题报道是鼓励也是动力,促使我们坚定地走上转型升级的道路。”多年后,徐冠巨用一个词形容传化自2010年以来转型升级的决心:“凤凰涅槃”。
历经3年深思熟虑,2013年传化开始全面转型。从物流领域开始实践,传化向建设线上线下联动的智能物流平台型企业转型,以“共享、平台”的模式来建设产业生态,带动化工、农业等板块转型升级,成为互联网技术驱动、生产性服务业的领军型平台企业。目前,传化已形成智能物流与供应链集成、产业金融、智能制造、产业融合创新载体四大板块并驾齐驱的格局。
近年来,随着发展战略的不断迭代,员工结构也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员工规模从7000人翻番至近1.4万人,员工平均年龄为36岁,近五成拥有本科及以上学历,近七成中层干部为80后。
员工队伍结构的变化,也丰富了和谐劳动关系的时代内涵。近5年来,传化投入20亿元用于改善员工工作环境:投入1亿多元改进生产工艺、提高自动化生产水平,改善员工作业环境;投入10多亿元改善职工办公和休息环境;投入上千万元改善职工食堂、职工活动场所及职工书屋;投入6000多万元改善员工居住条件。就在我们采访的这幢大楼里,14楼有器械一应俱全的健身房、瑜伽馆、阅览室以及母婴室;地下二层设有美食城,随时提供多种美食。
除了物质需求,员工的精神需求也能得到满足。传化集团高级副总裁、党委书记陈捷告诉我们,在传化,每个业务板块都设有心理工作室,有完善的投诉机制并能及时响应解决问题;人力资源部下沉到每个业务部门,深入到基层中去,根据员工实际需求快速调整组织架构;9年来,企业在员工收入上累计多支出6亿多元,年均增幅达到12%……
职工运动会开幕式。
企业评选的2018年度传化十大杰出青年。
共享共赢 从家人成长为伙伴
“员工是谁?”“是伙伴。”徐冠巨的回答简洁有力。9年来,从“家人”成长为“伙伴”,传化为“命运共同体”注入新的内涵。
“成就客户、幸福员工、引领产业”,去年传化通过员工大讨论更新了企业使命。在传化看来,实现个人与企业的转型升级与高质量发展,是和谐劳动关系的“终极要义”。在传化,员工不仅是企业发展红利的共享者,更是企业转型升级的参与者和推动者。
“不仅仅是我们做了什么,更关键的是为客户、为企业创造了什么价值。” 9年前,浙报采访组曾采访过的王小君、刘成良、刘志华3名80后员工,这样理解公司的新企业文化。这些年,他们或是继续奋战在技术一线,或是走上了管理岗位,用实际行动推动着企业的发展。“在精细化工领域,传化的产品已实现从追赶式创新发展到引领式创新。”谈到今天的传化,他们都倍感骄傲。
传化集团党委常务副书记、工会主席朱肖祥告诉我们,从商业模式的设计到分配激励、文化建设……传化建立了让员工自主管理的机制,把基于“利益共同体”和“事业共同体”的“命运共同体”真正做深做实。
“和谐劳动关系,是企业发展中永不过时的重要课题。员工是企业创新发展的依靠,特别是在企业转型升级过程中,员工主动创新求变,是企业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内生动力。”徐冠巨说。
从2010年到2017年,传化员工合理化建议从3千多条增加到近3万条,创造专利成果130余件,获得国家级科技奖3项、省市级奖8项,新产品贡献率提升到15.7%。目前,公司在孵创客项目70多个,十余个项目已成长为独立公司。传化员工内部股权投资达到6个多亿,有10%的员工成为股权、期权持有者和创客计划的受益者。
“命运共同体”的建设,还延伸到整个物流产业生态圈。物流公司老板赵子庆之前是个司机,2010年来到杭州传化公路港后,借助传化品牌效应,“业务一下子丰富起来”。在公路港,他成立了自己的物流公司,从一辆车发展到80多辆车,带动更多司机发家致富。据统计,杭州传化公路港重点培育了数百家成长型中小物流企业,产生了10家营业额近亿元的物流企业……
30多年来,传化总部经历3次搬迁。从最初的小作坊到现在迁入钱江世纪城,每一次变动,都折射出传化事业的蒸蒸日上。“人是时代的第一元素。要让每个在传化工作的人、在传化生态圈上的伙伴,都成为‘命运共同体’的一分子。只有为社会打造更广阔的和谐产业生态,传化的明天才会更美好。”谈到未来,徐冠巨如是说。
应届大学生军训成果汇报。
车间里的交流。
劳动关系和谐了,才有好的生产力
君白
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人世间的美好梦想,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实现。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理想信念、保持和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代表劳动者根本利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正在广大劳动人民的接续奋斗中,不断变为现实。
浙江是民营经济最具活力的省份之一。改革开放以来,随着非公有制企业的不断发展壮大,许多具有远见卓识的企业领导者开始思考,如何把和谐劳动关系与企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20年来,传化集团从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到倡议“命运共同体”建设,从“13588”党建工作机制到“党建e家”,企业主认为企业和职工不是对立的两面,企业只有真心为员工着想,员工才会把企业的发展责任扛在肩上。他们的前瞻探索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大潮同向而行,他们的创新实践证明了一个逻辑必然——和谐劳动关系做实了,就是好的生产力。
眼下,中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 随着劳动者队伍的代际更替,以80后、90后为主的新生代劳动者,更加注重劳动条件的整体改善和职业生涯的发展,希望得到更多的尊重。这些诉求是社会进步、时代发展的表现。企业应当尊重这些诉求,重视这些变化,为员工的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
劳动关系的和谐是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础。新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面对民营经济新飞跃,以及特色小镇、互联网企业等新业态新模式的快速发展,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理念、方式和路径必然要与时俱进。这其中,抓好中央和省委决策部署落实、推进企业健康发展、增加职工群众的福祉是旨归。“八八战略”再深化、改革开放再出发,我们期待之江大地涌现出更多像传化一样的好企业、好典型。
2000年,老董事长徐传化为生病的员工梳头。
重访亦是回首
李月红
2010年,“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热度”不断升温。浙江日报编委会认为,浙江的省情具有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紧迫性和实践性。浙江各级党委、政府和企业界先行一步,在健全机制、维护劳动者权益,促进劳动关系和谐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涌现了不少这方面的标杆企业。由周荣新前辈领衔、几名年轻记者组成的采访组开展寻访调研。历时两个多月,梳理出一批在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方面有良好表现的非公有制企业典型,经过反复比较,传化集团成为首选。
周荣新老师告诉我们,企业有好的想法必须有切实的行动,有好的效果也必须用事实、用数据来阐述和支撑。因此,采访必须到一线、到现场,对上人、问清事;要特别关注企业的创新理念、创新举措。
盛夏时节,七旬高龄的周老带领我们三进传化集团,调研大量资料和原始数据,上至董事长、党委书记、工会主席,下至大学毕业生、车间一线操作工人,均一一促膝访谈。不仅听他们讲事、讲人,更倾听员工的心声,感受企业的真实氛围。周老还主动帮助年轻记者减压,分配我们分头采写人物故事交给他即可,最后由他来组织结构,谋篇布局。初稿写成后,周老又指导我们反复修改,数易其稿。每一次拿到修改稿,看到周老在稿件上密密麻麻的修改痕迹,我们在感动中,更加感受到“记者”这份工作的神圣与庄严。值得一提的是,报道刊发时,周老坚持不署名。
在非公有制企业中,最为敏感的莫过于工人地位问题。在以往采访中,我们获得的答案大多是抽象的、含混不清的。传化集团董事长徐冠巨的回答十分肯定,他认为,工人与企业主都是企业的主人,他们是利益共同体、事业共同体、命运共同体。9年间,无论是引入“家”的概念,还是“舞台”的概念,我们可以看到工人在企业中的地位是不断上升的,无论是薪酬福利、职业发展通道,还是员工权益保护等,都在与时俱进。
用新闻推动社会进步,这是所有新闻工作者的理想。9年间,这一报道所推动形成的社会共识,掀起了浙江非公有制企业积极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热潮,为助推浙江经济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9年后,周老已然辞世,在我初入新闻业的岁月,能够得到前辈手把手指导,感受传统报人的敬业风范,何其幸运。9年来,每当工作遇阻,我都会想起周老喊我取修改稿的那个场景,清瘦矍铄的老报人陷入旁若无人之境的沉思中,手中握着的笔仿佛凝滞,浑然不觉一个忐忑的小记者已闯入进来。我想,所谓“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大抵如此。而我唯一能做的,就是身体力行地实践好这种精神。
脚板底下出新闻
沈雨若
2010年,《浙江日报》一篇《我的企业我的家——看民企传化集团如何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引发社会热烈讨论。作为土生土长的浙江人,当时的我零星听到大人们对传化的好评,对“家”一样的公司充满了好奇。9年后,我有幸跟随当时参与报道的记者来到传化集团。
在这里,我看到了功能完备、漂亮宽敞的员工活动空间;我遇到了在企业里不断创造价值、成就幸福生活的80后、90后们。在浙江这个民营企业群雄逐鹿的大省,传化集团能够始终处在领军方阵,离不开企业的不断创新进取,离不开企业为员工创造的良好工作环境和人际交往氛围,离不开管理者对新生代的关怀和培养,这尤其体现在对待和我年纪差不多的应届毕业生上:创新制度闪烁着以人为本之光。
如今,当年接受采访的3位青年员工已成长为企业的中坚力量,在管理岗位和技术岗位上作出了贡献。看到他们回忆当年接受采访时的情景,我不由得佩服9年前浙报记者前辈们过硬的专业功底,尤其是灼灼的眼力。我明白,记者的专业本领难以速成,得凭苦功,要肯下功夫。记者老师告诉我,他们当时来到传化蹲点调研,每天的工作就是尽可能多地采访各岗位上不同的员工,充分挖掘他们的成长故事,做到“脚板底下出新闻”。我想,正是凭借着这样坚实的采访基础、朴实勤劳的作风,记者才能充分提高自己的“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写出有温度的好故事,新闻作品才能够满足人民期待、经得住时代考验。
同时,看到这些在传化实现自我、走向幸福的员工,我体会到,正是企业始终有着“家”一般的氛围,员工才会乐于留在这里,乐于付出。生活从不眷顾因循守旧、满足现状者,从不等待不思进取、坐享其成者,而是将更多机遇留给善于和勇于创新的人们。作为最富活力的青年一代,也是未来的从业者,我深深认识到:在和谐劳动关系中不断创新、创造社会价值,就是我们在用双手开拓自己的幸福。
佳作回眸
(刊于2010年8月11日)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