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 政经新闻 正文
开放交流让文明更璀璨
透过“2020丝绸之路周”展览,能读出怎样的讯息——
2020年08月14日 04:47:06 来源: 浙江在线-浙江日报 记者 黄慧仙 见习记者 李娇俨 通讯员 李晓雯

  浙江在线8月14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黄慧仙 见习记者 李娇俨 通讯员 李晓雯)在古代,山川、河流、沙漠、大海……往往使人类囿于某个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但从来都挡不住人类心底深深的渴望——交流。

  曾有这样一条路,它跨越高山和沙漠,突破地理的限制,连通古代中国、周边国家和西方。这条路线以中国输出的丝绸最具代表性,因此得名“丝绸之路”。

  日前,由国家文物局、浙江省政府主办的“2020丝绸之路周”展览,正在中国丝绸博物馆展出。“丝绸之路周”由浙江省首次举办。“众望同归:丝绸之路的前世今生”和“一花一世界:丝绸之路上的互学互鉴”两大展览,成为“2020丝绸之路周”的特展内容。6月20日的开幕式直播点击量超1300万,线下展览和两次网上直播,已吸引了205万人次观赏。

  跨越数千年历史,贯穿中西方文化,透过丝绸之路沿线的珍贵遗存,我们能读出怎样的历史和文化讯息?在当下,我们又该如何唤起丝绸之路的崭新活力?

64636f09f14fb2899c9bf466d6d5d8f2_0.jpg

一花一世界展厅。中国丝绸博物馆供图。

7191eaa1e2f2726e23293114f9cfa4a4_0.jpg

观众在中国丝绸博物馆看展。

  文化交流绵延不断

  这些“中国物件”充满了异域风情

  翻开丝绸之路的历史,从公元前138年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算起,到1877年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从学术上正式提出丝绸之路的概念,再到201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批准丝绸之路成为全世界公认的文化遗产,丝绸之路已整整走过2252年的时光。交流互鉴、共同发展,成为古往今来在这条路上行走的人们心中共同的愿景。

  在中国丝绸博物馆的展览现场,一只亮闪闪的小金盘格外引人注目。历经1600多年时代风尘,这件北魏时期的《花卉人物纹金盘》光彩依旧,精巧程度更是令人赞叹。记者看到,在这件金盘中,有4个非常形象的人物,尤其右侧的人物,上半身人形下半身则是马的形象。“这是古希腊神话中的半人马森托。”此次展览策展助理周娅鹃说,古代中国人用玉较多,金器则是从欧洲传来,这件金盘就是明显的希腊罗马雕塑风格。北魏定都平城,即今天的大同,后逐步统一北方,陆上丝绸之路重新畅通,中西交流日盛,这件金盘便是这一时期丝路盛况的见证。

  现场品味像这样充满异域风情的“中国物件”还有很多。刻有来自西方的石榴花纹样的鎏金银盒,雕有胡旋舞图案的唐代石墓门,内壁是典型中国传统青花纹样、盘心却绘有17、18世纪欧洲帆船式样的景德镇窑青花帆船图花口盘……东西方的元素在各种物件中交融,迸发出源源不断的文化活力。

  “比如这件鎏金石榴花结纹银盒。在古代西方,石榴是丰收、富饶的象征。从西方传入中国后,石榴花纹样在唐代获得广泛使用,也引出了很多寓意,主要被视为爱情、多子多福的象征。”周娅鹃说。

  面对眼前形形色色、来自各地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中国丝绸博物馆工作人员介绍起几件“高人气宝贝”。“这件水晶珠串是网友经常提起的物件,可能是与我们日常生活比较贴近的缘故。”

  23颗形状各异的宝石组成的水晶、绿柱石混合串饰是合浦黄泥岗东汉早期徐闻县令陈褒墓里的出土物。“除9颗水晶、1颗玉髓外,其余13颗是包括海蓝宝石、金绿宝石和透绿宝石在内的绿柱石。这样的审美,放在如今也不过时。”周娅鹃说。古罗马著名科学家普林尼在1世纪的《自然史》中记述,最好的绿柱石大多来自印度。斯里兰卡的绿柱石资源丰富,也是传统的宝石加工区。合浦出土的绿柱石串饰,应该是来自印度和斯里兰卡一带。眼前的串饰虽然埋藏于地下两千多年,却仍晶莹剔透、难掩光泽,可以想见当时海上丝绸之路的繁华。

  海上扬起的风帆,沙漠中清脆的驼铃,草原上嗒嗒的马蹄……这些交通线路构筑起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大动脉。这是一条通商易货之道,更是一条文化交流之路。宗教、天文、历法、印刷术、航海术等,无不在这条路上传播,并留下了绵延千年的影响力。这些文化交汇之下的丰富遗存至今依然璀璨。

  展品来自天南地北

  近30家博物馆的数百件文物齐聚一堂

  吉林省博物院“镇馆之宝”《文姬归汉图》,南京博物院的《坤舆万国全图》,还有宁夏博物馆的胡旋舞墓门……“此次展览横跨全国近30家博物馆,囊括国内外数百件历史资料和考古文物,包括借自中国各地博物馆的近十件一级文物。”中国丝绸博物馆馆长、此次展览总策展人赵丰说。仅“一花一世界”一展,就邀请了大同市博物馆、敦煌研究院、甘肃省博物馆、广东省博物馆、国家图书馆、海南省博物馆、合浦县博物馆等19家丝路沿线博物馆及文化研究机构参与展出。

  天南海北,丰富的展品背后,诸多曲折令赵丰印象深刻。

  在丝博馆的时装馆一楼临展厅的一个展柜中,一幅泛黄的绢本画吸引了众多目光。它正是由吉林省博物院收藏的金人所作《文姬归汉图》。

  此图横长129厘米,上有乾隆题跋,绢上所绘为东汉文学家蔡邕之女蔡文姬从匈奴归来的情景。这件国家一级文物曾由溥仪收藏,流落民间后被挂在普通人家的灶头数年。之后,文物经由政府收回,再经过故宫博物院清洗修复,才得以呈现如今的风貌。

  肩扛月圆旗、弓背顶风在前引路的武士,牵马随行、用袖子掩住口鼻以挡风沙的随从,头戴貂冠、身着胡服,双目直视前方的蔡文姬……相隔千年的丝路故事,在飞扬的线条里,似乎重又鲜活起来。

  “此图只在吉林省博物院院庆时展出过一次,如今能借到杭州展出,实属不易。”赵丰说,当初借展时此画保价是天文数字,最后几经沟通,由浙江省文物局出面担保,才终以相对合适的保价来到杭州。“运送画的时候,正好碰上吉林出现疫情,车子一时无法进入吉林省,耽搁了好一阵,可以说是几经波折了。”赵丰说。

  另一曲折程度堪与《文姬归汉图》“媲美”的展品,便是来自西藏阿里地区噶尔县的“宜侯王”文鸟兽纹锦,源于象雄古国时期。相比大多数“坐”汽车来杭的文物,它享受着“专机”待遇。

  象雄王国是吐蕃之前在西藏高原雄霸一方的部落国家,其疆域中心位于今阿里地区。象雄在古代与南亚、中亚等地域都有过交流,地理位置的特殊性,使象雄成为西南丝绸之路的驿站。这件藏品是在古如江寺前的一座象雄时期的古墓中被发现的。“相比吐蕃时代的遗存,象雄古国时期的丝绸非常少见,它是西南丝路的重要组成部分。”赵丰说。

  该藏品所有权现属寺中的喇嘛。“起初只知道这件丝绸在阿里地区,却并不知道它的具体位置。找到当地文物局也没有办法,最后辗转通过朋友找到这位喇嘛,反复沟通商议之下,这件丝绸终于由飞机专程送达杭州。”赵丰介绍。

  从2015年开始,每年的丝绸之路主题展览,已成为中国丝绸博物馆的重头戏,也是全国文博系统内丝绸之路的重要展览。5年来,5个展览中3个都是由国家文物局和浙江省人民政府联合主办。

  “大约在一年之前,我和北京大学杭侃教授聊天时,他提出可否策划一个‘李希霍芬眼中的丝绸之路’展,整个展览都用李希霍芬的原文。因为现在很多人谈丝绸之路,却并没有读过李希霍芬的原文。于是,李希霍芬最早进入了我们2020年丝绸之路特展的选题之中。”回顾当初的策展思路,赵丰说,李希霍芬一生出版了大量的地质地理学著作,其中对中国的地质考察和研究是其重要的学术成果。1868-1872年间,李希霍芬在中国进行了七次考察,足迹遍布中国许多地方,最后在写作基于实地考察的《中国》一书时,提出了丝绸之路的概念。此后,全球视野下的丝绸之路概念也逐渐为大众所接受。

  最终,经历一番商议讨论,赵丰所邀请的一个阵容强大的专家团队决定从丝绸之路的前世、李希霍芬的丝绸之路、丝绸之路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三大板块入手,讲述丝绸之路从一个历史事实存在到一位西方学者提出的一家之言、最后成为人类共识的过程,也就因此有了今日我们所看到的展览。

  千年印记遍布城乡

  浙江与丝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细数起来,浙江与丝绸之路的渊源颇为深厚。今年是丝绸之路成为世界遗产6周年。历史上,浙江作为古代丝绸之路的起点之一,丝绸、茶叶、瓷器等正由此始发,远销海外。

  行走在杭嘉湖平原,有“世界丝绸之源”之称的钱山漾遗址就位于湖州城南。历经3000年,湖州的蚕桑丝绸业崭露头角,为世人所重。到清代,辑里丝已出洋远销印度、埃及、叙利亚以及欧美等国。在杭州,也有“千里迢迢来杭州,半为西湖半为绸”之说。

  索绪、理绪、烘干、编丝……在位于海宁长安镇的米赛丝绸有限公司的车间内,生丝的加工过程中,仍保留着不少多年传承下来的传统手工工序。米赛丝绸的前身正是浙江制丝一厂。厂房的南面,长安闸遗址仍在,一旁是汩汩流淌的浙东运河水。“在丝绸产业繁盛时期,这一带的丝绸就是通过大运河运往各地。”米赛丝绸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喻永达说。

  丝绸、茶叶、瓷器,加上江南密布的水网,构筑起浙江与丝绸之路千丝万缕的缘分。

  随着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丝绸之路”更是得到了浙江各行各业的关注,甚至突破了“中外关系史”和“中西交通史”的范畴,成了贯穿古今中外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统称。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在港口贸易、小商品国际物流、浙商走出去、跨境互联网、海外并购以及东西区域互动、内外合作发展方面开展了大量有益探索,为“一带一路”尤其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积累了诸多经验。与此同时,浙江在文化保护和开发上,则打造了中国丝绸博物馆、中国茶叶博物馆、南宋官窑博物馆、龙泉青瓷博物馆、京杭大运河博物馆等与古代丝绸之路相关的文化载体,为“一带一路”建设留下了深厚的文化印记。通过这些文化印记,人们可以联想到,唐宋时期的浙江,是如何将丝绸、茶叶、瓷器等商品,源源不断地输送到西安和古港宁波,进而走向世界。

  在今年的“丝路周”上,由来自9个国家的31位文化遗产领域专家评审产生的《2019丝绸之路文化遗产年报》正式发布,回顾2019年全球丝绸之路文化遗产领域最有意义的重大事件;“世界丝绸互动地图”也正式启动,这是文化遗产领域首个由中国学者发起、主导和多国共同实施的重大学术项目,将在世界范围内进行丝绸相关遗产的数据采集,针对丝绸生产多环节、遗产多类别、文化多区域等多元异构属性,研究和展示丝绸起源、传播与交流的时空规律,最后形成多语种的世界丝绸互动地图——锦秀平台……

  正如展览名字所寄予的寓意那样,“一花一世界”的汇聚之间,是“众望同归”的愿景。丝绸之路上的经济、文化交融网络,正在逐渐铺展开,并不断散发出悠远隽永的文化魅力。

 “宜侯王”文鸟兽纹锦

  长44厘米,宽25厘米

  东汉,西藏阿里地区古如江寺藏

  “宜侯王”文鸟兽纹锦用以包裹墓主人头骨。其组织为经典的1:2的平纹经重组织,藏青作地,上织浅褐色纹样。残存纹样的最下部分是用涡云构成的波形龙身,每个波曲内有一组对鸟,足踏祥云。波峰外伸出龙首和龙爪,两个龙首之间有柱状纹,两个龙足之间另有一柱,将空间分隔成一个长方形,其中布置了朱雀和麒麟,朱雀头上有明显冠饰,尾作孔雀状,麒麟头上一角,身有类似的豹纹,另一个动物很有可能是龟或玄武。“宜侯王”三字分布在虎纹和朱雀纹边。

f5c5edb3f2aa50f5331baef0b15fb1c8_0.jpg

  《文姬归汉图》(局部)

  纵29厘米,横129厘米

  绢本设色画,吉林省博物院藏

  上有乾隆题跋,表现了东汉文学家蔡邕之女蔡文姬从匈奴归来的情景。乾隆皇帝曾将其误判为“宋人”所作,后来经郭沫若先生的研究,才确定这是金人张瑀所绘。

31989d51ed530cbeeb230c2d5a28dbed_0.jpg

  湖蓝色玻璃杯

  汉代,1990年合浦黄泥岗东汉早期一号墓出土

  合浦县博物馆藏

  杯湖蓝色,半透明,圆唇,口微敞,上腹较直,下腹弧成内凹平底,腹部饰一匝三道凸弦纹。口径9.2、高5.8厘米。这件杯的颜色、形制既别于当地较多见的深蓝色杯。经专家测试分析其玻璃的化学成分,为高铝低钙钾玻璃,与我国自制铅钡玻璃的剑璏、串珠不同。钾玻璃是印度、东南亚以及我国华南和西南等地特有的一种古代玻璃体系,在泰国、越南、缅甸、柬埔寨等国的遗址中,有不少发现。因此,初步判断这件玻璃杯属于环南海贸易圈的一个钾玻璃亚类,通过海上交通自东南亚地区舶来。

2f28772d6969253bdfea697a928f129d_0.jpg

  “煌丕昌天”海船纹菱花铜镜

  前郭县三家子乡青郭屯金墓出土

  金代,吉林省博物院藏

  八瓣菱花式镜,半球形钮但钮顶较平。纹饰是一艘海船在乘风破浪的前进状态中,船头、船尾及船舱中的人物依稀可见。钮上铸有篆书铭文“煌丕昌天”,寓意为“上苍保佑,天下兴盛”,铭文和铜镜纹饰相互呼应,希望保佑航海顺顺利利。镜缘为窄素缘,铸造。保存状况完整。

  海船纹铜镜是宋金铜镜中极富特色的题材之一。该海船镜构思精巧, 写实性强, 显示出匠人对海上航行的熟悉,可见宋金时期航海事业与海上丝路贸易的繁荣景象。

5da0b6fcb8b474bee05e271a6900c588_0.jpg

  《大隋求陀罗尼》经咒 梵文本

  高25厘米、宽21.2厘米

  北宋景德二年(1005年)印刷,苏州博物馆藏

  瑞光寺梵文《陀罗尼经咒》正中有一个长方形框,框内绘佛教经变故事。图像的中心是以炽盛光佛为核心的变相。炽盛光佛主尊周围分布有九曜星君像,九曜分别是日、月、火、水、木、金、土,以及罗喉和计都。框内图像左、上、右三方,内绘有黄道十二宫像。九曜和黄道十二宫等天文知识均是源自印度。栏框外周经文左右两侧各镌有线刻神像十四名,合计为二十八宿。

  该经咒把中国古代文化的二十八宿和外来的十二宫结合画于一图。

9e9cff2c149012d72adf3941f7ed2293_0.jpg


标签: 责任编辑: 叶露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相关阅读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

开放交流让文明更璀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