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宣传 正文

浙江宣传 | 工业遗存何以“变身”文化空间

字体:
—2022—
12/27
10:47:54
2022-12-27 10:47:54 来源:浙江宣传

  要说最近杭城最火爆的新晋网红打卡点是哪里,浓浓工业风的小河公园一定榜上有名。

  这里原是新中国成立后浙江建立的第一座油库,为产业发展立下过汗马功劳。如今,曾经的油桶堆场,变成了花阶浮亭;灯笼造型的油罐,成了运河水上游的标志性建筑,每个角度都能看到不一样的风景。

  这样的例子在浙江还有很多,比如杭州LOFT49文化创意产业园、宁波和丰创意广场、温州黎明92文化创意街区、台州老粮坊文创园等,分别由锦纶厂、纺纱厂、工业区、老粮库改造而来。

  据不完全统计,浙江的各类文化产业园区、文化创意街区,有60%左右是由工业遗存改造而来。

  值得思考的是,工业遗存何以“变身”文化空间?又如何吸引人?

  一

  这类空间之所以容易成为“出片”的网红打卡地,被年轻人喜欢,在于传统与现代的碰撞、融合。

  工业和文化,看似关联度不高,但是,经过创意的改造,变得既沧桑、又时尚,形成了强烈的视觉冲突。

  比如,由西泠冰箱厂改造而来的杭州创意设计中心,有着炫酷的“姿势”,那一个个由汽车轮胎做成的“十二生肖”,色彩斑斓。

  比如,景宁将昔日的废弃矿山化身为“天空之城”度假村,远远望去,一座座“浮游”在悬崖上的矿洞景观,星罗棋布。

  虽然是现代作品,却有着明显的时代烙印。让人感慨,这些“老物件”拼尽全力“整活”的样子,真美!

  这类空间不仅是网红打卡地,也是创意策源地。年轻人之所以喜欢这种文化情调,愿意扎根于此,不仅因为这些地方租金较为合理,也是因为“老物件”可以让人“穿越时空”,理清思绪,沉浸创作。

  比如,之江文化创意园的前身是水泥厂,紧邻中国美院象山校区、浙江音乐学院两大艺术类高校。徜徉其中,会与各种“天马行空”的创意产品、奇思妙想的漫画作品“撞个满怀”。

  在这类艺术气息扑面而来的地方,可以感受到,创意能够“化腐朽为神奇”。

  二

  不可否认,这些工业遗存厂房老旧、墙体斑驳、机器生锈,像是城市的“伤疤”。要给它们“动手术”,难度往往很大,土壤修复、改造审批、安全防护等都是必不可少的前提。

  曾经在很多地方,工业遗存一度被当作“包袱”,或被荒弃,或被拆除,消失在城市里。但也有不少地方,认识到了工业遗存的价值。

  比如,正在改造中的大运河杭钢工业旧址综保项目,这里曾经是杭州钢铁厂,作为浙江省建立的第一座钢铁厂,是浙江近代工业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1957年,这里迎来了第一批建设者。在一片热火朝天中,炼出了浙江现代工业的第一炉铁水。

  曾经气势恢弘的厂房、生生不息的高炉、如火如荼的冶炼,对于建设者而言,是一种历史回眸,记录着那个一穷二白的年代,产业工人们艰苦创业的激情岁月;对市民而言,则是一种情感升华,这是一部新中国工业体系建设的“历史教科书”,向人们讲述着过去的辉煌与荣光,也传承弘扬着劳动创造精神。

  对一座城市而言,工业遗存还见证着发展变迁,是推进“腾笼换鸟”、实现“凤凰涅槃”的生动实践,也是区别于其他城市的“独特性格”。

  2006年3月20日,习近平同志在《之江新语》专栏发表了一篇题为《从“两只鸟”看结构调整》的文章,文中提到:“实现‘凤凰涅槃’和‘腾笼换鸟’,是产业高度化发展的客观趋势和必然选择。这种对更高境界的不懈追求,也是‘浙江精神’在新时期的生动体现。”

  可以说,工业遗存既是难题,也是资产,就看我们以何种眼光看待,以何种方式“打开”。

  如今,这种正确的“打开方式”不再是浙江特有现象,浙江“孵化”的“两只鸟”已飞向全国。很多地方推动盘活工业遗存“旧巢”,实现“退二进三”“吐故纳新”,引入空间占用少、附加值高、成长性好的文化企业。一个个老厂房,逐渐成为文化科技的创新地、优质企业的孵化地、城市更新的承载地、生活美学的集聚地。

  北京的“798”老厂房,经过改造,成了国内文化艺术爱好者“密度”最高的集聚区;首钢老工业园,经过改造利用,变身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的赛场和冰雪新地标;上海杨浦滨江逐渐从生产岸线转型为生活岸线、文化岸线,实现了从“锈带”到“秀带”的蝶变。

  可以说,每一处工业遗存背后都有故事,每一个故事都折射出时代的变迁、人物的奋斗、工匠的创造、工艺的革新,彰显着时代精神。

  三

  然而,要把工业遗存变为鼓励创意的“场景”,说实话并不容易。

  过去的工厂都是冷冰冰的高墙、高窗,如果不加分辨地沿用、一点都不改变地去原样保护,它仍然是冷冰冰的,人们自然不会愿意去。

  如何对工业遗存进行巧妙的保护利用,改造为具有辨识度的文化空间,融入现代生活气息,这是一个专业性很强的事情。

  比如,小河油库在改造时,3个老油罐被完整保留了下来,通过开门窗打孔,既让油罐增加了可进入性,又增添了光影效果,让原来严实、冰冷的油罐墙面有了“表情”。

  实际上,这种切割作业难度很大,多层钢板依次切割,并且要在同一位置开孔,如果出现错位就会被遮挡,影响效果。

  可以说,对设计者而言,“点石成金”的过程,是技术和创意的双重考验。

  当然,这只是改造的第一道工序,工业遗存的保护利用不仅仅是建筑的翻新,“腾笼换鸟”的“腾”也不是最终目的,“换”才是关键。一些工业遗存改造后,之所以处于“不温不火”的状态,究其原因,是对工业遗存的文化价值和功能的重视不足、挖掘不够。

  笔者经过实地踏勘,在这里可以提供一些借鉴案例。

  比如杭州拱墅区东新街道的新天地区域,曾是重型机械厂所在地,搬迁后,留下大规模工业厂区。产业置入过程中,他们精心选择文化演艺业态,华灯初上,演出秀场帷幕拉开,居民游客纷至沓来。

  距此不远,大运河畔的杭州丝绸印染联合厂,变身文艺新坐标,获得建筑设计、服装设计等企业青睐;西溪湿地旁,邮电522厂转型为东信和创园,吸纳众多文创企业、艺术展厅,成为知名的慢生活区。瓯江畔,温州冶金机械厂改造为浙江创意园,不定期举办广告大赛、创意市集、文创沙龙等特色活动,成为文创新空间。南太湖新区的原湖州化纤厂,已成为电影工业生产基地,可满足爆炸、飞行等多种虚拟拍摄需求……

  不同的城市有不同的产业结构、不同的地域文化,保护利用有价值的工业遗存,绽放出个性光芒,塑造出独特的文化品牌,对于保留城市记忆、延续城市生命、塑造城市文化、满足城市情感,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这正是:

  珍视工业历史,注入新兴动能;

  擦亮文化底色,创造美好未来。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标签:浙江宣传责任编辑:江小来
融媒产品
浙江宣传
惊雷剧社
群众工作室
朝闻浙江
精品专题
更多资讯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9-2023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