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宣传 正文

浙江宣传丨城市何以更加“韧性”

字体:
—2023—
08/21
08:51:10
2023-08-21 08:51:10 来源:浙江宣传

  一段时间以来,受台风天气影响,强降雨天气导致国内部分地区出现洪涝灾害。人们在关注灾情的同时,也更加认识到建设“韧性城市”的重要性。

  一方面,全球范围内城市化进程持续加速,城市空间越来越紧凑,人口分布越来越密集,各国城市系统的规模和复杂性达到空前高度;另一方面,随着全球气候变暖,高温、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日渐频发,传染性疾病、突发性社会事件、重大安全事故等风险不断上升,城市发展面临的冲击也愈发显著。传统和非传统安全风险相互交织之下,更加需要不断提高城市的“抗击打”能力。

  那么,何为“韧性城市”?怎样才能让我们的城市更有韧性?

  一

  “韧性”一词原本是一个工程力学概念,本意是“被击打后恢复原始状态”,指一个系统遭受外部冲击后维持自身稳定并恢复原有状态的能力。

  形象地说,篮球被压扁后恢复原状是一种韧性,弹簧被挤压或拉伸后弹回原状是一种韧性,抗压材料在极端高压环境下能保持原始状态也是一种韧性。

  显然,“韧性城市”就是具有韧性的城市,强调一座城市在面临自然和社会压力冲击时“打不垮”“变化多”“恢复快”,能够保持抗压、弹性适应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1994年,第一届联合国世界减灾大会首次提出“韧性城市”理念,随后这一“概念”被引入防灾减灾领域。如今,“韧性城市”的内涵更加丰富,涉及经济、政治、社会、治理等各个方面。

  在笔者看来,“韧性城市”应当是“硬支撑”与“软支撑”的有机结合。所谓“硬支撑”,主要是通过提高城市自身物质空间的抗灾能力,来构筑城市抵御灾害的第一道防线。所谓“软支撑”,则是由专项规划、建设和评价标准、应急管理和组织机构响应机制等构成的城市综合感知体系。

  有学者曾用“雨伞模型”来形象描述“韧性城市”如何应对灾害:一把雨伞,要想遮风避雨,需要伞骨和伞面共同作用。伞骨的作用类似于“硬支撑”,支撑了整个伞面,是抵御灾害的前提和根本;伞面的作用类似于“软支撑”,担负着持续应对冲击的重任。

  由此可见,只有具备全方位综合韧性的城市,才能真正称为“韧性城市”。

  二

  今天,“韧性城市”已经成为我国城市规划中的重要理念,建设“韧性城市”也已成为城市发展的必选项。

  2020年11月1日出版的《求是》杂志发表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文章《国家中长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若干重大问题》,其中将打造“韧性城市”作为完善城市化战略的重点内容。之后,“十四五”规划和党的二十大报告再次点名“韧性城市”。

  近年来,各地都在快马加鞭推进城市更新提质,致力于提升城市韧性,但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

  比如,注重“硬件”改造,忽视“软件”升级。一些地方未认识到“韧性城市”建设的系统性要求,在社会资本投入、公众意识及参与度培育、信息应用等方面的软实力相对欠缺,有的甚至过度依赖硬件设施抵御风险,以至陷入“设施失效就无计可施”的窘境。

  再如,“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被动应对模式。有业内人士认为,“韧性城市”建设是一项涉及多领域、多部门、多行动主体、多利益相关者的全方位集体合作和全周期管理行动。但一些地方还停留在以灾后救助为主,管理模式仍然是不同专业部门管理不同类型的突发事件,这样的话,虽然各个部门对内管理能力较强,但部门之间的协同、沟通机制较弱,城市之间的信息共享、联合应急、沟通协商等横向协作能力较弱。

  再加上部分地方实行“拿来主义”,不顾自身实际和地区差异,盲目套用先进发达地区“韧性城市”规划框架,草率地确定一堆韧性指标,这不仅提高不了城市韧性,反而会让城市系统更加脆弱。

  三

  有人说,城市就像一个孩子,只有多经历几次历练,才能成长得更有韧性。

  事实上,“韧性城市”建设本身就是一个不断“淬火”的过程。只有能扛过形形色色的“击打”和考验,城市才有可能实现进退裕如、收放自如的“韧性自由”。这让笔者想到了三句话:

  第一句话:“硬汉”属性源自全能功夫。如今,人类日益进入高风险社会,未知风险愈加复杂和多样化,过去基于风险发生概率的静态预防效果也越来越有限。因此,建设“韧性城市”就要把困难估计得更充分一些,把风险思考得更深入一些,居安思危、防微杜渐,从传统强调“抗灾”走向以“耐灾”为重点的建设思路,在基础设施、经济发展、生态环境、治理体系等方面综合发力、前瞻布局,主动预防和适应未来可能发生的一切冲击。

  第二句话:协同作战是最好的加成。“韧性城市”建设涉及政府多部门、多领域,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打破以往“九龙治水”“单打独斗”的模式,统筹协调相关部门形成建设的合力,将“韧性城市”建设理念贯穿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等各个环节。同时,正如有业内人士呼吁,要统筹政府、社会、市民三大主体,推动形成政府引导、企业运作、全社会共建共享的建设模式,激发“韧性城市”建设全链条参与方的积极性与创造力。

  第三句话:平时多演练,“战”时不慌乱。增强城市韧性不是现在完成时,而是长期进行时。在这个过程中,建立健全全过程的风险防控机制十分重要,通过加强“城市体检”和涵养公众城市韧性素养、加强城市应对突发事件应急演练等,亦是提升城市韧性的有效途径,最终应该逐渐形成人人积极提升个体韧性、主动参与韧性城市建设的社会氛围。

  说一千,道一万,增强“免疫”是关键。面对更加“任性”的极端天气和未知风险,城市需要更加“韧性”一点!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标签:浙江宣传责任编辑:庞舒青
融媒产品
浙江宣传
惊雷剧社
群众工作室
朝闻浙江
精品专题
更多资讯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9-2023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