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宣传 正文

浙江宣传 | 书皮,包还是不包

字体:
—2023—
09/02
12:03:43
2023-09-02 12:03:43 来源:浙江宣传

  又到一年开学季。“神兽”们交上暑假作业后,还会高高兴兴领回新学期的新课本。这时,很多家长纷纷谢绝其他活动,专门留出时间陪伴孩子一起包书皮。

  网上甚至出现一些段子,“洛阳亲友如相问,就说我在包书皮”“家里有俩娃真的伤不起,光是包书皮就能废掉一个妈”。调侃之余,反映的是包书皮成了很多家庭的开学“必备项目”,书皮也成为刚需,甚至成了“开学三大件”之一。

  很多人好奇,为何“包书皮热”如此高涨?也有人提出疑问,现在的课本质量越来越好,再包一层书皮还有必要吗?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

1.jpg

开学前一天,浙江一小学生在包书皮

  一

  包书皮的传统在我国自古有之。

  隋唐时,古人就将纸一反一正反复折叠,再在首尾两页纸上各加一张硬纸作为护封;到了宋代,图书装帧又有了进阶,如线装本的书册结构专门要有书衣。书衣,材料一般用布或纸,就是为了保护书籍。

  古人在爱护书籍这件事上,讲究不少,花费也不少。以宋拓宋装本《九成宫醴泉铭》为例,其书衣为宋代缂丝,书套为明代提花缎,后来的藏书家更是用鹿皮包裹。

  到了近现代,包书皮依然流行,鲁迅就是其一。《鲁迅爱书的故事》一文中提到:有些线装书,很容易脱线,他就自己动手改换封面,重新装订。看书的时候,他总是把桌子擦得干干净净,看看手指脏不脏。脏桌子上是不放书的,脏手是不翻书的。

  以前的人为何爱包书皮?笔者认为,最重要的原因可以概括为三个字:稀缺性。古代印刷技术有限,在很长的历史时期里,书籍典籍是稀缺资源,主要依靠人工抄录,无法批量生产。而那时的纸张质量和保存环境等都远不如现在,要想一代代传下去,唯有爱书护书如此般。

  正因如此,我们的民族素有尊重书籍的传统。缪荃孙的《天一阁始末记》中,讲述了曾经天一阁管理藏书的细则:禁以书下阁梯,非各房子孙齐至不开锁;子孙无故开门入阁者,罚不与祭三次;擅将书借出者,罚不与祭三年……从古人对护书的重视中,可以看出他们敬惜字纸的“爱书之心”。

  二

  观古鉴今,包书皮这件事,既有传承也有发展。到了现在,为书本多包上一层书皮,又多了几分承载与希冀。

  首先,满满的“回忆杀”承载青春。这两天,许多家长为包书皮发了朋友圈,引来一波波回忆杀,有网友留言,“以前给自己包,长大了还要给小的包”“那时每个学期抱着崭新的书回到家,第一件事就是包书皮”。

  很多网友回忆,小时候包书皮用的多是牛皮纸、报纸、挂历纸等,此后还出现过各种花样的薄膜书套。一些心灵手巧的人还把包书皮当成了手工DIY,在书皮上画出各种图案和花形,“私人订制”的书皮既精致又有个性。

  最难忘的,还有包书皮时全家总动员的氛围感。拿到新书后,一家人围坐桌前,将一张张报纸或是挂历铺开,照着课本大小做好标记、小心剪裁,一本本包起来。有时为了防止课本的边角卷起来,会特意在四角处多叠上几层,以增强耐磨性。留在回忆中的青春,再回首依旧让人感动。

  其二,足足的仪式感传承学风。如果说“开学第一课”是第一堂思政课,那么包书皮可以说是第一堂劳动课。对孩子来说,因为是自己亲手包过的书,总会格外爱护一些,书本会多翻几遍,学习自然也会更上心一些。不仅如此,当这本书用完后,依然很新,把它留给需要的人,发挥出最大使用价值,这也是另一种意义上的知识传递。

  此外,包书皮这件事还带来了收心入学的仪式感:将新课本一本本摊在桌上,再一本本包好书皮,一笔一画写下班级、姓名,迎接新学期的到来。

  包书皮,其本质是告诉孩子们要尊敬字纸、爱护书籍,承载着国人的一颗爱书之心。通过亲手包书皮,孩子们会对书籍更加敬畏,渐渐养成爱书护书的习惯。

2.jpg

  8月29日,浙江省建德市洋安小学的教师在整理、核对新学期的新教材 图源:新华社

  三

  不过,近些年,关于包书皮的吐槽声却多了起来,以致每到开学前,“包与不包”的讨论时常成为热门话题。

  比如,从环保角度考虑,有人担心一些劣质的塑料书皮不环保甚至有害健康。有报道称,全国中小学生每学期至少要用掉19.4亿张塑料书皮,庞大的数字背后是不可逆转的塑料污染和健康危害。

  此外,也有学生家长反映,现在的课本数量几乎是以前的两倍,直接导致“工程量”上去了,包书皮成了一种任务,“让人包到心累”;也有不少人认为,真正爱书,不包也会珍惜,“包了只是形式,没有必要包”。

  书皮包与不包,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想法与选择。笔者认为,关键要厘清两点:

  包书皮忌在“为包而包”。有些家长把包书皮当作学校下达的一项任务,为了完成任务而包,买几张书皮随便一套、敷衍了事,还有家长在网上购买代包服务,“代包书皮”甚至成了热门生意。这样一来,孩子看似是收到了包好书皮的新书,却失去了宝贵的亲子互动和培养动手能力的机会,也让这个开学前的传统保留项目变了味。

  爱书护书贵在“内化于心”。如今,随着书本印刷、装订质量越来越好,书皮在“物理防护”上的作用或许有所弱化,但在“春风化雨”上的意义却不曾褪去。

  我们应该树立这样一种观念:包书皮只是爱书的一种方式。除了包书皮,还可以引导孩子养成看书时轻拿轻放、不在吃东西的时候看书、看完书放回原处不乱扔等习惯,更重要的是将之内化于心,从心底真正树立起崇尚读书、热爱读书、追求读书的理念。

  有人说,读书,必先有书,有书更须爱书。新学期已开始,希望每个孩子都能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在爱书中与书为伴,更好成长。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标签:浙江宣传责任编辑:庞舒青
融媒产品
浙江宣传
惊雷剧社
群众工作室
朝闻浙江
精品专题
更多资讯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9-2023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