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宣传 正文

浙江宣传 | 且到宋词中赏月

字体:
—2023—
09/29
10:49:16
2023-09-29 10:49:16 来源:浙江宣传

  中秋佳节,最赏心悦目之事或许属赏月。有人说,月亮是挂在天上的一首诗。一轮圆月,古往今来,激发了文人墨客无限的遐想情思,或折桂赏月、或望月怀人,由此留下了无数名篇佳句。

  唐诗中,写月色场景之大,是“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写月下亲情之深,是“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写月下潇洒纵情,是“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此外,“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等佳句,都适合中秋赏月时吟诵。

  和唐诗相比,宋词里的月亮似乎要柔情很多,如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晏小山的“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当然,遍览宋词,中秋时节的吟月诗也是风格各异、气象万千,柔情似水者有之,豪气干云者也不少见。

  中秋佳节,我们且到宋词当中去赏月。

  一

  有句诗说:“此夜若无月,一年虚过秋。”但中秋时真若是天公不作美,碰上阴雨连绵,月亮躲着不见,也是常态。所以宋词里以“中秋无月”为主题的也不少。

  如刘辰翁的这首《虞美人·壬午中秋雨后不见月》写道:“湿云待向三更吐。更是沈沈雨。眼前儿女意堪怜。不说明朝后日、说明年今年十七望。当年知道晴三鼓。便似佳期误。笑他拜月不曾圆。只是今朝北望、也凄然。”碰到雨天,滴滴答答湿漉漉的,总让人兴致不高。

  而词人陈著比刘辰翁要幸运许多。中秋节早上虽下了雨,到了晚上竟然“云破天青雨过”了,他特意写了首《江城子·中秋早雨晚晴》。上片写“中秋佳月最端圆”,结果早上下了雨,“残雨如何妨乐事,声淅淅,点斑斑。天应有意故遮阑”,而到晚上雨消云散,他笔锋一转,“直待黄昏风卷霁,金滟滟,玉团团”,一轮明月喷涌而出。

  在豪放派词人辛弃疾的《一剪梅·中秋元月》里,中秋节也碰到秋雨连绵。他只得回忆过往的中秋之夜,那时碧霄无云,皓月当空,倚桂伴花,把酒赏月,“花在杯中,月在杯中”,非常怡然自得。但今天却是“云湿纱窗,雨湿纱窗”,明月难见踪影。

  在词的下片,他写道:“浑欲乘风问化工,路也难通,信也难通。满堂唯有烛花红,歌且从容,杯且从容。”辛弃疾一生心系国家民族,一直期望收复中原,但却过着“路也难通,信也难通”的坎坷一生。他明里写的是“中秋无月”,实际叹息的却是报国无门。此情此景下,他只得以红烛为伴,慢歌独饮。中秋虽无月,但还是“歌且从容,杯且从容”,这是宋人独特的雍容气度。

  二

  中秋正是阖家欢乐之时,无月会落寞,无伴会感伤。即便旷达如苏轼,在人生低谷期碰上了中秋节,情绪也是低落的。比如他在《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里头,就写到了许多“愁”。

  但苏轼总是苏轼,总会自我化解,能从无伴的无边落寞中走出来。写尽他旷达豪情的,还属《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首词是中秋词的绝佳之作。南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对它更是推崇备至:“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此词妇孺皆知,全篇朗朗上口,境界壮美、情韵兼胜。这首词是苏轼在密州当知府时写的,词前的小序交代了写词的过程:“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苏轼一直在外为官,与苏辙分别后,七年未得团聚。皓月当空,银辉遍地,他乘酒兴正酣,一挥而就写了这首词。

  可见,这一天,若是有情相伴、有人惦念,情境就不一样了,氛围总是暖洋洋的。

  二苏的兄弟情深并不到此为止。到了第二年的中秋,苏轼到徐州当了知州,苏辙便专门跑来徐州和他相见,两人游乐作伴,一起待了一段时间。

  苏辙想着中秋之后两人又要各奔前程,也写了一首《水调歌头·徐州中秋》:“离别一何久,七度过中秋。去年东武今夕,明月不胜愁。”“素娥无赖,西去曾不为人留。今夜清尊对客,明夜孤帆水驿,依旧照离忧。”

  这比起东坡那首《水调歌头》要消沉很多。这时苏轼便担负起哥哥的责任,又和了一首《水调歌头·安石在东海》开导弟弟。词里写道:“故乡归去千里,佳处辄迟留。我醉歌时君和,醉倒须君扶我,惟酒可忘忧。一任刘玄德,相对卧高楼。”

  苏轼一生宦海浮沉,每每落难之时,苏辙便义不容辞地照顾哥哥一家老小、为其奔走呼号。网上有种说法,说“苏辙不是在捞哥哥,就是在捞哥哥的路上”,这说法虽然夸张,但很是形象。中秋之时,这对千古文豪兄弟,以三首《水调歌头》的中秋宋词,让兄友弟恭的情谊流传千古。

  三

  当然,关于中秋赏月的词里,还有很多展示无忧无我的豪放状态。

  比如宋代书法家米芾。作为书法家,他的字极为豪放,写起文章来同样“为文奇险,不蹈袭前人轨辙”。他的《水调歌头·中秋》,就没有丝毫儿女情长。

  上片写道:“砧声送风急,蟠蟀思高秋。我来对景,不学宋玉解悲愁。收拾凄凉兴况,分付尊中醽醁,倍觉不胜幽。自有多情处,明月挂南楼。”下片写:“清时良夜,借我此地倒金瓯。可爱一天风物,遍倚阑干十二,宇宙若萍浮。醉困不知醒,欹枕卧江流。”米芾用笔空灵回荡,而又豪气十足,中秋里读这样的词,哪还有悲秋落寞之感?

  而豪放的辛弃疾也不甘示弱,他的《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整首词并不长:“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从这首词看,辛弃疾明显胆子大,他是直接飞到月亮找嫦娥去了。不像苏轼,“把酒问青天”问了老半天,最后感觉月亮上太冷了,“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就不愿乘风归去了。而辛弃疾直接是上帝视角,“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最后豪迈地要把月亮上的桂花树砍掉,“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而张孝祥的代表作《念奴娇·过洞庭》里,这位南宋的状元郎写道:“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他因受政敌谗害而被免职,从桂林北归,途经洞庭湖,即景生情,便有了这首词。词的结尾豪气干云:“尽吸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请天地万物作客人,舀尽西去长江的水,用北斗七星作酒器,低斟浅酌地招待天地万物,是何等豪迈!

  米芾一生耿介清高,却仕途困顿;辛弃疾一生坚持报国,最后也未能得偿所愿;张孝祥爱国主张北伐,为岳飞之死仗义执言,结果一生多次遭到罢黜......可他们在仕途跌落、人生困顿时并不消沉,在中秋之日对着这浩瀚月色,并不只作儿女呢喃之语,而是豪情万丈,纵情想象,留下了这极为潇洒壮丽的中秋词篇。凡有大格局者,便会忘却无月无伴的小天地,进入“我将无我”的大境界,古今同理。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千年已过,宋韵犹存,而月亮还是那轮月亮。今夜,豪情者“上天揽月”,孤独者“杨柳岸、晓风残月”,多情者“人约黄昏后”,落寞者“欲买桂花同载酒,终不似,少年游”。

  不管今夜明月有没有出现,祝福所有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标签:浙江宣传责任编辑:吴珂珺
融媒产品
浙江宣传
惊雷剧社
群众工作室
朝闻浙江
精品专题
更多资讯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9-2023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