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宣传 正文

浙江宣传 | 西湖不会忘记

字体:
—2023—
10/07
10:19:54
2023-10-07 10:19:54 来源:浙江宣传

  乘着杭州亚运会的东风,杭州和西湖,再一次绽放在世界面前。

  历史上,我们曾差点儿失去西湖,这话不是危言耸听。在西湖成为西湖之前,又名“上湖”,其东北方向,还有一个水位差不多的湖,名为“下湖”。时至今日,下湖已杳无踪迹。

  在大自然的作用之下,随着泥沙沉降,河床逐渐抬高,湖泊萎缩、消亡的例子并不罕见。

  水光潋滟、山色空濛的西湖,是怎样“逃脱”自然规律的?它又有怎样不一般的经历?

  一

  西湖与下湖相邻而居的格局,在唐代时还是如此。白居易到杭州后,为了调节西湖的蓄水量,在如今的少年宫一带增高堤坝并增设水闸,作为与下湖的隔离。

  西湖与钱塘江隔绝后,周围山区溪流成为西湖的主要水源。但是,上游流入西湖的水中夹杂着大量泥沙,极易导致湖床抬升。

  竺可桢曾断言,西湖若无人工的浚掘,一定要受天然的淘汰。

  仅两宋300多年时间内,有明确记载的西湖疏浚就有11次。比如,南宋绍兴十九年(1149年),西湖湖底泥沙淤积严重,靠近湖边的地方,淤泥甚至露出水面,成了葑田。有人强占西湖,在湖边种植菱藕牟利,让湖面进一步缩小。当时的临安知府汤鹏举组织人员,疏浚西湖,同时修葺“钱塘六井”。

  又如,宋淳祐二年(1242年),逢大旱之年,西湖几乎干涸。临安知府赵与筹奉命疏浚西湖,以解燃眉之急。赵与筹不敢怠慢,将淤泥堆放在苏堤东浦桥向西到曲院一带,修筑了一条长二百五十丈、宽二十五尺的新堤,也就是赵公堤。

  元代近百年里,西湖无人治理。可想而知,到明代初期时,西湖经历的自然退化和人为侵蚀有多严重。据田汝成《西湖游览志》记载,当时苏堤以西部分,几乎全部变成田荡,就连小船也无法通行,而苏堤以东部分的湖面也因为淤泥堵塞成为小溪。

  如果不进行人为正向干预,西湖很快就会步下湖的后尘,消失在历史中。

  幸好,在明朝中期,西湖遇见了杭州知府杨孟瑛和浙江巡按庞尚鹏。前者,以坚决的态度,收回被侵占的田荡,同时说服朝廷疏浚西湖,并用疏浚后产生的淤泥筑起了长堤,也就是杨公堤;后者,制定《禁侵占西湖公约》,刻成石碑,立于清波门、涌金门、钱塘门旁,如有豪民屡教不改,将被控告。

  在二人之后,浙江、杭州的主政官员带领百姓又不断地对西湖进行治理,西湖的“生命”才得以延续。

  到了当代,1951年开始,西湖又接连进行了三次大规模疏浚。

  二

  进入新世纪,西湖“怎么变得更好”,又一度成为焦点。2002年,西湖综合保护工程正式实施。

  据《习近平浙江足迹》记载,2002年11月28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考察杭州的第一站,就选在了西湖。站在杨公堤新西湖景区建设工地现场,习近平同志仔细看着规划图纸。望着眼前一片水光潋滟的湖光山色,习近平同志看到的却是更辽远的未来。他对大家说,历史文化名城是杭州的“灵魂”,西湖是杭州的“生命线”。西湖综合保护工程是德政善举、得民心之举。

  一锤定音,西湖湖西综合保护工程就此开工。21年后,再次回顾这项工程,笔者有三点感受。

  还原了西湖“大生态”。工程在恢复西湖水域的同时,也将西湖南线一带大片的沿湖房屋、围墙拆除,外迁沿湖的单位和住户,重现自然景观。在湖岸,种上春桃、夏荷、秋桂、冬梅四季花卉,人们能从植物的花开花谢中感知四时的轮转。

  传承了历史“大文脉”。将西湖的园、亭、寺、塔与吴越文化、南宋文化、明清文化相结合,促进自然与人文融合,让百姓从一处处景物中感受历史文化内涵和流传千年的盛世韵味。如,雷峰塔、万松书院重建,许仙与白娘子、梁山伯与祝英台的传说又在西湖南岸延续;又如,钱王祠、杨公堤复建,与苏堤、白堤相互呼应,千年的西湖直观展现在市民游客面前。

  小切口撬动“大民生”。西湖水域逐渐恢复明代时期的面貌,蓄水能力增强,提升了城市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同时,“还湖于民”后,西湖不单单是一个风景名胜区,还是城市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让更多人享受到西湖丰富的旅游资源。

  治理后的西湖,“一湖两塔三岛三堤”充分展现,“三面云山一面城”的城湖空间格局得以优化,恢复了白居易笔下“松排山面千重翠,月点波心一颗珠”的画面。

  三

  如今的西湖,一边为杭州百姓提供着生活、生产的必需要素;另一边,由西湖构建的“湖城共生”生态体系,也在发挥重要作用。

  未来,杭州人该如何与西湖相处,又该如何用好西湖这张“金名片”?

  将保护西湖进行到底。从荒山还绿、名胜古迹的保护和修复,到环湖动迁和绿化,西湖综合保护工程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果,西湖已经成为将自然与人文元素、将古韵与现代魅力融为一体的湖泊,但对西湖的保护和治理仍然不能停止,需要一直持续。

  因此,除了继续实施西湖综保工程之外,一方面,在现有保护措施的基础上,“做加法”“做乘法”,用细腻、细致的服务,让西湖与百姓日常生活的联系更紧密,形成“人民的西湖,人人都来保护”的局面;另一方面,不断完善保护西湖的法律和法规,将保护西湖的责任意识渗透至百姓的意识中,也对少数人的不规范行为进行约束,为更多人留住西湖的美景。

  从文化传播上寻找新的突破口。西湖的人文精神滋养了西湖,也焕发了西湖在文化维度上的生命力,已成为西湖IP集群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西湖的传说故事、文学作品里的人物都具有“二次开发”的潜能,汇聚成一个巨大IP库,产生更大的IP效应,不断形成文化传播的突破口。

  此前,从西湖历史人物和传说人物中衍生出了《印象·西湖》和《白蛇:缘起》等文艺作品。未来,更多西湖IP集群中的人物也将走上舞台,登上荧幕。这些由西湖诞生的戏剧、影视剧、摄影、绘画等文艺作品,又将借助西湖的巨大IP,得到更广泛的传播。

  与城市共生共荣共“富美”。西湖,如杭州之眉目,两者可谓“美美与共”。从西湖的发展历史中可以看到,越是经济繁荣社会稳定的时代,西湖之美也就愈加惊艳。同样,美丽的西湖,也给杭州这座城带来了无可比拟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带动了杭州的经济社会发展。因此,要按照“保护好、管理好、利用好”的方针,实现西湖保护开放与城市协调发展的共赢。

  这世上没有什么是理所当然的存在。过去的一千多年,正是有了一代代人的精心呵护,才留下了“淡妆浓抹总相宜”的西湖,而未来,还需要一代代人的共同努力,才能让“失去西湖”的遗憾永无可能,让“一半勾留是此湖”成为每个人的念想。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标签:浙江宣传责任编辑:楼怡霖
融媒产品
浙江宣传
惊雷剧社
群众工作室
朝闻浙江
精品专题
更多资讯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9-2023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