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宣传 正文

浙江宣传 | 穿越时光的《送别》

字体:
—2023—
10/26
10:52:28
2023-10-26 10:52:28 来源:浙江宣传

  上世纪80年代,电影《城南旧事》让一首《送别》传唱不衰。有听众闻之,不禁潸然。但于今天的很多人来说,或许不知道这首歌的词作者,正是祖籍嘉兴平湖的李叔同。

  李叔同是出了名的才子,诗词歌赋戏剧、篆刻书法绘画等样样精通。比如这首《送别》,不仅是古今离别诗词中的佼佼者,亦是中西方音乐融合的生动范例。

  今年是李叔同诞辰143周年。百年时光匆匆掠过,当人们再忆李叔同,往往更多的是被他富有传奇色彩的一生所折服。但今天,我们不妨通过这首引起无数人共鸣的《送别》,共情他在诗词音乐间的宽广哲思,感悟他贯穿一生的爱国情怀。

  一

  出身富裕家庭的李叔同,年轻时就在言行间流露出对国家命运的思虑和担忧。他不仅写下“自由花开八千春,是真自由能不死”这样的句子,更是高调地刻下了“南海康君是吾师”的印章随身携带。

  戊戌变法失败后,曾支持康有为、梁启超的李叔同遭到了调查。为了避祸,他带着家人逃到了上海。李叔同一生悲欣交集,但在上海的岁月,可以说是他最热血、最酣畅的时光。

  他结识了上海滩诗文界领袖人物之一的许幻园,很快就融入了许幻园以文会友的文学团体——城南文社,还与许幻园等人组成了“天涯五友”。同为爱国热血青年,他们经常不顾个人安危,以笔为矛,宣扬男女平等、个性解放等理念。

  1915年,袁世凯妄图复辟帝制,旧上海笼罩在一片阴霾之下。一大批爱国人士遭到牵连,许幻园的百万家产也在那时荡然无存。

  一个寒冷的冬夜,漫天飞雪,李叔同屋外传来一个熟悉的声音:“叔同兄,我家破产了,咱们后会有期吧。”李叔同循声而出,却只看到好友踉跄远去的背影消失在皑皑风雪中,想到天涯五友各自飘零,悲伤瞬时席卷全身,他在雪地里兀自伫立良久。

  也许在突然间,他对离别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回过神来后,转身回到屋内,他想起了自己早年在日本留学期间,偶然听到由美国人奥德威创作的一首歌曲《梦见家和母亲》。李叔同将原曲去繁就简,含泪为歌曲填词——《送别》: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难得是欢聚,惟有别离多。”

  在李叔同扣人心弦的歌词中,一个个音符跳动了起来,仿佛一幅意境悠远的古典国画徐徐展开,传递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情感和价值观。

  二

  借词抒怀,那夜的李叔同甚至没有保留原始的手稿。

  《送别》成为一首歌真正现世,是在一本由李叔同的高足丰子恺和裘梦痕共同编著的音乐集《中文名歌五十曲》中。歌曲借由“学堂乐歌”的方式传唱,风靡一时,连街头巷尾的孩童都能哼上几句。

  时至今日,这首歌已成为家喻户晓的离别曲。细细品味,笔者认为,歌曲蕴含了三重意境。

  第一重:离愁。

  “情千缕,酒一杯,声声离笛催。”长亭、古道、浊酒、人生,意象抒发情感,全词没有“送别”,但字字皆是离愁,丰富的情感蕴藏着强烈的代入感。

  人生如寄,聚也匆匆,散也匆匆。学生的你,工作的你,成家的你,年迈的你,在每个人生阶段都要经历各种离别,而每当这首倾注了李叔同真挚情感的《送别》在耳边回响,浓浓的别离之苦便如同那夜的雪,不可控地纷纷扬扬,倾泻而来。

  第二重:哲思。

  有人说:“《送别》的乐声响起,世间的悲欢离合仿佛都在其中。”《送别》中,更蕴藏了百转千回的人生哲思。

  比如,缺憾之美好,世事之无常。《送别》中的“夕阳山外山”取自龚自珍《己亥杂诗》中的“吟到夕阳山外山”,表达了一种“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遗憾之美。人生如梦,离别是人生必经的缺憾,个人在无常世事中的无助、无奈,让李叔同的哲思一触即发。

  第三重:家国。

  若与创作的时代背景相结合,透过这首《送别》,我们还能感受词人当时“山河破碎风飘絮”的爱国情怀。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在中国人的文化中,“家国”的情感体验往往具化为“亲情”“友情”与“乡土”,家园故土是每个人念兹在兹的精神栖息所在。

  从小深受“家国一体”传统文化熏陶的李叔同,在祖国风雨飘摇之时,常常将那份忧国之情藏于笔墨之中,《送别》即是如此。

  三

  一曲骊歌,历久弥新。

  2022年北京冬奥会闭幕式上,我们“折柳”送别各国运动员,鸟巢上空环旋着一曲悠扬的《送别》,在寄情惜别的同时,让世界感受到了独有的中国式浪漫。

  今天,我们缅怀李叔同,重温这首《送别》,从中感悟到的,还有一种中西方文化的灵魂碰撞、水乳交融。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李叔同就是一位善于交流互鉴的人,丰子恺曾说:“文艺的园地,差不多被他走遍了。”

  比如,他为古老的中国戏剧注入新鲜血液。留学日本期间,李叔同组织成立了我国最早的话剧团体“春柳社”,开创了中国新剧表演艺术之先河。

  忍痛剃去心爱的小胡子,戴上卷发头套,“春柳社”成立后不久,在社团首次义演法国小仲马的名剧《茶花女》时,李叔同自告奋勇“反串”女主角玛格丽特。他倾情的表演,使台下的观众为之动容,受到日本戏剧界的盛赞。连日本戏剧权威松居松翁都说:“中国的俳优,使我最佩服的,便是李叔同君……”他还评价李叔同“在中国放了新剧的烽火”。

  比如,他带领中国近代音乐融入世界舞台。李叔同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用五线谱作曲的音乐家,还编创具有独特中国韵味的“学堂乐歌”。“学堂乐歌”也成为中国近现代音乐的开端。

  “……我将骑狮越昆仑,驾鹤飞渡太平洋,谁与我仗剑挥刀?呜呼,大国民,谁与我鼓吹庆升平!”1905年,由李叔同选词填曲的一首《祖国歌》振聋发聩、远播海外。歌词体现了李叔同的文学功底,颂扬了祖国的悠久历史、广博文明,昂然的民族自豪感充塞辞间。当时留日学生在送别会上唱罢此歌,“全座鹄立,雍容揄扬,有大国民气度焉”。

  诚然,文化因交融而繁茂,但在李叔同取得的艺术成就里,始终凝聚着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坚守。

  “长亭外,古道边”,夹杂着多少往事,多少情怀?艺术的生命又有多长?大概时间会给出答案。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标签:浙江宣传责任编辑:楼怡霖
融媒产品
浙江宣传
惊雷剧社
群众工作室
朝闻浙江
精品专题
更多资讯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9-2023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