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宣传 正文

浙江宣传 | 瓯江舴艋船

字体:
—2023—
11/14
10:45:26
2023-11-14 10:45:26 来源:浙江宣传

  中国瓷器远销海外的悠久历史,与瓯江息息相关。

  早在宋元时期,行于瓯江之上的一只只舴艋船,便已将瓯江上游的龙泉青瓷,运至下游温州的入海口。青瓷顺着瓯江水而下,再经由“海上丝绸之路”,运往欧洲各国,于是,这条海路也有了“海上陶瓷之路”的赞誉。

  而瓯江上的舴艋船,一次次顺流而下,又溯流而上,为海上人文交流、贸易往来注入着生机与活力。

ac16b4a2aba6ce633be0ae50fe336f08.png

  瓯江舴艋船

  一

  瓯江,是浙江省第二大河流,干流长388公里,有“八百里瓯江”之称。

  瓯江流域虽风景如画,却也因山川密布、地势险峻,在古代难以通过陆路运输。于是,以瓯江作为“经济大动脉”的水路运输,就成了当时打通山川阻隔的交通方式。

  瓯江舴艋船因头尾尖、船肚大、多种推力相结合的特点,成为瓯江上最为理想的运输工具。面对坡度起伏、水深不一的瓯江航道,舴艋船在浅水以竹篙推进、深水靠木桨划船、顺风则扬帆起航,途经难以行船的浅滩,则靠船工下水拔船或拉纤,渡过一个个关口。小小舴艋船在千年历史中,运送了不计其数的货物。

  早在秦汉时期,这条航线就已通航,自丽水龙泉,经由云和、莲都、青田等地进入温州一带,并于温州湾进入东海。既可以把木料、瓷器、香菇、粮食、药材、茶叶等货物从上游运至下游或海外,也可将食盐、水产等物品送入交通不便的山区。

  南宋时期,瓯江上游的龙泉窑颇为兴盛,产出大量优质瓷器,通过舴艋船运往瓯江河口的温州朔门古港一带,再用其他船只从温州港运往西方国家。龙泉窑的柴火烧得越旺,瓯江上的船工越繁忙。至元代,已出现“瓯江两岸,瓷窑林立,烟火相望”的盛况。

  物产丰富的瓯江流域山区,也不断通过水路,向外输送各种物资。据史料记载,仅清光绪六年(1880年),就有1183担可用于制造绳索、床垫的毛棕,被运至温州港出口,且出口量不断增加,至民国二年(1913年),已达4323担。

  全面抗战爆发后,陆路运输被日军严格限制或切断,瓯江流域的水路,更是成为了极为关键的运输通道。大量宝贵的物资,从下游往上游运输,供应我国抗战的大后方,其中有煤油、皮革、石蜡、白糖等进口洋货,也有棉纱、布匹、卷烟等国货。

021c54283c93f3628bb1b88f67e93dd0.png

  瓯江舴艋船

  

  舴艋船是运载工具,更是人文交流的载体,载动的,是千年的船帮文化与水运文明。

  宋代李清照的“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或许是许多人对于舴艋船的第一印象;聚焦于瓯江之上,早在东晋时期,书法家王羲之就曾坐着舴艋船,畅游瓯江支流好溪;相传南北朝诗人谢灵运、唐代诗人孟浩然、南宋文学家陆游、南宋文人政治家文天祥、明代戏曲家汤显祖等人,都曾坐着舴艋船一睹瓯江沿岸之美。文人墨客留下的传世名篇,定格了他们刹那的所见所闻所感,供我们想象,也让我们得以一窥当时瓯江流域的风情。

  文人名家毕竟只是舴艋船上的旅客,它的主人,也就是那些船工们,是水运文明的推动者、见证者。

  他们在瓯江上以撑船为生,曾长期居无定所。而他们的子子孙孙,喝着瓯江水长大,在船里生、船里长,也成了船民。随着航运由盛转衰,他们很多人已经上了岸,成了当地居民,有了田地,但他们没有放弃水上的营生。毕竟这些船只,是他们与这片土地逐渐产生牵绊、最后扎下根的重要媒介。

  船帮也在撑船过程中自然形成。民国期间档案显示,瓯江上有船只八千余艘,往返于江面上,可谓浩浩荡荡。以青田温溪帮、云和石浦帮、丽水龙泉帮、温州永嘉帮最为出名。

  他们的舴艋船从瓯江干流上游、中游或支流下来,过急流、闯险滩、避暗礁,到达瓯江河口。他们互相帮助,共享商业资源,让那些有号召力、体力充沛、经验丰富的船工在前带头,保障整个船队顺利到达目的地,其实这也可以说是“四千精神”的一种体现。

1bd9cf618b3aac3f2e16724acff47246.jpg

  温州古道

  

  承载着货物,瓯江舴艋船打通了山路阻隔。承载着人文,瓯江舴艋船融入了船帮文化。然而,瓯江舴艋船即将承载不动的事物,可能是时间。

  国家的基础建设蓬勃发展,在便利人们生产生活的同时,也在不可避免地削弱着水运的地位。比如,自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瓯江流域修建了多处水电站,大坝切断了水路,阻隔了自然航道,船只通行不再像以前那样方便。高铁和公路运输的蓬勃发展,部分替代了水路航运。

  如今,舴艋船遍布于瓯江之上的时代,早已渐行渐远,但对其文化价值的挖掘,才刚刚开始,并已迫在眉睫。在笔者看来,有以下三点至关重要。

  造船技艺需要传承。瓯江流域曾有许多颇有名气的造船师傅,这些造船师傅往往就是撑船好手,所以造船就根据自己撑船的经验,不停地对船只进行改良。目前,瓯江两岸能建造传统舴艋船的工匠已难觅踪迹。如今还健在的船工,均已上了年纪,造船的技艺、行船的经历、撑船的手法、吆喝的号子、相传的故事,这些瓯江上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都存在于本就遥远、且仍在逐渐消逝的老人记忆之中,需要加紧进行挖掘。

  航运文化需要传承。关于瓯江航运文化,包括相关的史料、文物、古迹,都有必要尽快加以调查、整理乃至抢救,将有价值的、颇具代表性的渡口、建筑等进行修缮并列为文保单位,适度地进行商业化包装,用于旅游景区建设,或是通过展览、文创的方式进行宣传。有的村落里还留有宝贵的船帮古宅、古渡遗址、瓷窑工场等等,在这些真实具体的历史场域,还能看到近在眼前的文物史料,更能让人们切实地感受到在瓯江舴艋船的百转千回之中,船民们百折不挠的精神品质。

  乡情乡愁需要传承。曾经,船民的孩子仍是船民,船帮的人们也在互帮互助之中谋生,共享着集体智慧与群体记忆。但随着舴艋船遍布瓯江的时代落幕,船民的后代也步入了新的时代,多有背井离乡者,开创各自不同的生活。当家族与集体的根基不再,乡音乡情乡愁也在不断流失,如今,这些消逝中的事物,都需要我们加以保护。纵然时代变迁、沧海桑田,但他们回家的路,永远都在。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标签:浙江宣传责任编辑:孙婧宜
融媒产品
浙江宣传
惊雷剧社
群众工作室
朝闻浙江
精品专题
更多资讯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9-2023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