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宣传 正文

浙江宣传 | 乌篷船之忆

字体:
—2024—
01/23
10:39:09
2024-01-23 10:39:09 来源:浙江宣传

  1919年深冬的黄昏,暮色苍茫、朔风阵阵,鲁迅带着母亲、三弟周建人等人和行李,匆匆赶到绍兴西郭门外乘夜航船离乡赴京。他在《故乡》中回忆,“我们的船向前走,两岸的青山在黄昏中,都装成了深黛颜色,连着退向船后梢去”。

  这只乌篷船,曾载他看过五猖会、社戏,也曾带他到南京求学。在他的笔下,乌篷船已化为家乡的一串记忆符号。

  有人说,忆江南,最忆白墙青瓦乌篷船。今日就让我们一道随乌篷摇摆,去品味水乡的舟船故事。

图片

  乌篷船

  

  陆游有一阕《鹊桥仙》,写道“轻舟八尺,低篷三扇,占断苹洲烟雨”。千余年来,吴越之地上千舟万楫往来繁若流云,乌篷船有何独特之处呢?

  在水乡绍兴,乌篷船曾以其便利性成为广受欢迎的交通工具,船体细长轻盈,头尾尖尖,其上覆盖着半圆形船篷,有时还沁出船篷原材料的淡淡清香。这些船篷乌黑透亮,根据船身长度,有三至十一扇不等,部分还能开合移动,这样晴可见山水、阴可避风雨。

  坊间相传,乌篷船的“乌”缘起于一场战争。据说公元前478年,笠泽江畔吴越开战在即。范蠡便献上一计,建议夜潜渡江。为隐蔽行船,越国军队寻来烟煤粉和桐油将船全涂抹成黑色。夜幕之下,乌漆漆的木船载着卧薪尝胆的越甲悄悄逼近,最终赢得胜利。

  许是古越先民崇尚黑色的缘故,这涂黑木船的做法便流传了下来,又许是因为在绍兴方言里,“黑”又作“乌”,于是就渐渐演变成了乌篷船。

  从岁月里拾起泛黄的老照片,依稀能见到,曾经的乌篷船头雕刻着一种动物头部纹样,看起来有点凶,张着嘴又像在笑,可谓威中含慈。民间流传,这是“鹢”的头脸。乌篷船上画鹢,寄托着一帆风顺、平安无事的美好寓意。

  乌黑发亮、图腾标识,这些还不是乌篷船最为独特的符号,人们津津乐道的还有“用手划楫、用脚躅桨”的划船技艺。这种绝技,阅尽全球船史都鲜有一见。

  宽窄逼仄的水巷里,船后艄处,头戴乌毡帽的船公头背靠着短木板,一边以双脚踏长桨,一边用腋下夹着短桨把舵方向,一长一短、一上一下交错划过碧波,悠悠晃晃穿行过座座古桥,还能娴熟地腾出一只手,端起碗来抿口老酒。

图片

  绍兴黄酒小镇乌篷船

  

  当我们在江南河道、记忆深处寻觅那一叶乌篷,回味留恋的到底是什么?

  忆的是那一抹淡淡的乡愁。“湖中居人事舟楫,家家以舟作生业”,这是绍兴水乡旧时的寻常之景。据老一辈人说,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前,这种乌篷小船,已属于高级的交通工具。返乡探亲、出门远行、新婿登门……或隆重或琐碎的生活里,都伴随着乌篷船的身影。这大抵也只有在绍兴才能体验得到。

  虽然很多乌篷船已退出历史舞台,搁浅在高高低低的水湾里,但它依然是不少绍兴人内心深处的美好回忆。像柯灵每当听到淙淙雨声,便会记起故乡的乌篷船;而蔡元培晚年回忆往昔,总爱提起清末坐着乌篷船赴杭赶考的故事。

  忆的是那浓烈的文化氤氲。作为东方水乡文化的典型,乌篷船交融于这一方水土,承载了无限的张力,让历代作家、文人的想象和艺术创作的空间之中,荡漾着水乡灵动浪漫的诗情。

  温庭筠说“篷声夜滴松江雨,菱叶秋传镜水风”,明朝张岱写下了《夜航船》。谢晋导演的电影总会给船多留几帧画面,如在《舞台姐妹》中便拍出了石桥与乌篷船相映成趣的江南风情。

  最为人熟知的,莫过于周家兄弟的作品,长兄迅哥儿的笔端几乎凡诉儿时必言船,更是将“坐着乌篷船去看社戏”的片段深深刻进了人们的记忆里。弟弟周作人还专门为乌篷船写了篇散文,他对友人说:“你坐在船上,应该是游山的态度,看看四周物色,随处可见的山,岸旁的乌桕,河边的红蓼和白苹,渔舍,各式各样的桥,困倦的时候睡在舱中拿出随笔来看,或者冲一碗清茶喝喝。”

  忆的是那岁月静好的期许。在欸乃的摇橹声中,充满诗情画意的乌篷船悠悠行来,又缓缓驶开,轻快而淡泊,悠闲又自在,载着水乡人恬淡自适的生活方式与精神追求。

  有人说,乌篷船是品味“烟雨江南”的绝地,更是荡向“诗意生活”的原点。在与忙碌而紧张的生活斡旋的日子里,大家越发热衷于赴江南之约,重温遗失在缱绻时光里的美好。想象如古人那般,船前一壶酒、船尾一卷书,伴着船身与碧波彼此拍打的声音,感受清风拂过船舱的舒适,吃茶喝酒、谈天说地,飘摇于烟波之上,在动静间寻求松弛感。

图片

仓桥直街乌篷船

  

  从历史深处悠悠荡来的乌篷船,曾热闹穿梭在纵横交错的山阴水道,也曾慢慢落后于时代浪速。已演变为江南水乡记忆符号的乌篷船,如今又该如何荡向远方?笔者认为以下三个角度或值得思考。

  复刻水乡的记忆。人们大多期待着以小小乌篷穿越旧时光、邂逅慢岁月、品咂烟火味,不妨复刻那些文学影视作品、传说民谣中的经典场景,以船串联江南韵味碎片,用厚重文化和悠悠节奏舒缓焦虑。

  比如到了柯岩鲁镇,你可以坐在乌篷船内用茴香豆就黄酒,唇齿回味间,社戏的声音伴着摇橹声钻入耳窝,让这一场体验更添一份古意;又比如在古城穿进水弄堂,沿河岸台阶大步跨上乌篷船,赶上一场水上庙会、挑些乡土特产。还可衍生全链条的沉浸体验之旅,乌篷婚礼、乌篷写真、乌篷音乐会、乌篷市集等等,散发更多江南气韵。

  找寻新的共鸣点。赶上“国潮热”的乌篷船,倘若想融入现代生活,不能只摇摆在古城景点的河道里,沦为旅游打卡的工具,更需逃脱“活在博物馆里的宿命”。说到底还得用力划出“深水区”,主动荡向年轻人的赛道。

  像近两年,打铁花、木作铜雕、蓑衣琴瑟这些“古法”技艺热潮滚滚,因短视频、直播而成为青年群体的“心头好”。乌篷船也可借非遗热潮,来场轰轰烈烈的“触网”之行,或是玩转联名船模、文创船品,还可举办乌篷文化节、划乌篷船比赛,让更多年轻人看见、体验并热爱。

  连接大运河文化。大运河是乌篷船的舞台,乌篷船是运河上的舞者。“满眼生机转化钧,天工人巧日争新”,不妨叠加运河·船文化IP,让其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例如,可以借鉴山东将运河故事与船舶元素结合,创造新IP形象,推出《运河护航队》动漫故事、数字藏品等,促进文化传统保护、文化资源传承、文化经济创收。

  船过留痕,岁月无声。愿这一叶乌篷,依旧载满两岸烟火、浓郁乡愁、美好期许,摇曳着驶向远方,融入诗画江南的四时光景里。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标签:浙江宣传责任编辑:廖君琳
融媒产品
浙江宣传
惊雷剧社
群众工作室
朝闻浙江
精品专题
更多资讯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9-2023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