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宣传 正文

浙江宣传 | “非升即走”你怕了吗

字体:
—2024—
03/17
14:59:10
2024-03-17 14:59:10 来源:浙江宣传

  “引进的博士研究生来校工作满五年,如未能晋升副教授(已达副教授任职条件因指标原因未晋升除外),本人需服从学校安排转到后勤、保卫等服务保障岗位。”近日,某高校于2021年发布的一则规定在网上引发舆论热议。校方回应,该规定已于2023年6月作废。此事让人们再一次关注到大学青年教师群体(又称“青椒”)的生存发展状况。

  所谓“非升即走”,一般指青年教师在入职高校时,会被给予一个几年的服务期,其间需要通过聘期考核来“晋级”,如不达标就要离职。除了直接离职之外,还有的是间接转向专职教学岗、行政岗等,视不同学校情况而定。

  那么,“非升即走”的制度设计为何让“青椒”感到焦虑?

  一

  上世纪90年代开始,起源于海外高校的“非升即走”政策被引入中国高等教育界。近年来,不少高校开始实行新进教师“非升即走”制度,并陆续衍生出“非升即转”“短聘”“低聘”等折中式手段。

  作为一种竞争性的制度安排,“非升即走”对高校来说不失为一种有益的尝试和探索。从出发点来看,这一制度意在打破传统的“铁饭碗”,改变高校学术劳动力市场“能进不能出、能上不能下”的封闭与僵化局面,建立“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劣者汰”的用人机制,不断激发教师队伍的活力。

  比如,有利于让真正有学术潜力和学术热情的人脱颖而出。对于“青椒”来说,不管母校光环多么耀眼,不管自己已有的科研成果多么丰硕,在入职高校的那一刻,大家实际上都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在“非升即走”的考察期内,“青椒”通过各种努力,“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用相互PK来展示自己的能力和水平,有利于激励一批有冲劲、有激情、有想法的青年教师崭露头角。

  而对学校来说,则可以在一个较长的时间段内对教师进行全面考察,把具有持续性学术能力、教学能力的教师留下,缓解高水平科研人才短缺的后顾之忧。

  再如,有利于遏制高校师资近亲繁殖现象。有的高校教师队伍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学术近亲繁殖”情况。通过“非升即走”的竞争性制度让选拔人才的标准更可量化、更加透明,有利于克服教师评聘过程中的人情文化、权力寻租和论资排辈等“学缘”因素带来的负面作用,营造更加公平公正的学术环境。

  二

  近年来,“非升即走”制度在国内高校逐渐铺开,在促进人才流动、激发教师活力、提升高校科研实力等方面都发挥着积极作用。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一些因变形走样而引发的争议同样值得分析,这也是“青椒”们感到焦虑的原因。

  科研还是教学?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非升即走”制度的细化规则如果过于强调科研,就有可能导致形成“重科研、轻教学”的局面。在一些高校,“青椒”能否晋升职称、通过考核,关键因素是科研成果与论文发表数量。在这种情况下,一些教师就可能把教学与科研看作不可兼得的鱼与熊掌的关系,将主要精力都放在发表论文、课题立项等事务上,忽视了提升教学质量、加强学生培养等方面的工作。

  当下还是长远?少数高校信奉“短、平、快”的知识生产逻辑,更多顾及眼前,将“非升即走”作为指挥棒,通过调整人事管理、考核制度等,激励教师申报课题、发表论文、产出科研成果。如果考核压力过大,就可能在无形中促使教师追逐短期效果,将目光转向更容易“量产”的学术热点,忽视了研究成果本身的社会意义和创新价值,甚至放弃对需要长时间“坐冷板凳”的重大学术问题的“蹲守”。因而,少数“青椒”调侃自己是一只“科研奶牛”,年年为课题愁、天天为论文忧,无奈之下只能“水论文”。

  卷还是不卷?部分高校在执行“非升即走”制度时把“颗粒度”对得比较细,通过学术论文数量与层次、科研经费数额、人才称号等刚性指标来实现量化管理,科研工作最后变成了高校教师眼里的“赚工分”。普刊论文多少分、核刊论文多少分、省级课题多少分、国家级课题多少分、距离职称要求还差多少分、距离聘期合格还差多少分……在严格的“不达标就出局”的导向下,一些高校教师不得不“掰着手指头搞科研”,陷入难以赶上工作节奏的紧张焦虑之中,身心负担都挺重。

  三

  作为一项实行多年的高校人事制度改革实践,“非升即走”制度总体改革方向是对的,效果也是明显的,问题是实际执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这些问题可以通过“打补丁”“纠偏差”等方式来进一步完善。笔者认为,具体而言,应该把握以下几个导向:

  从“短跑”转向“长跑”,允许人才阶梯式发展。人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阶梯性,学术成果的产出、特别是基础性学术研究的产出是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因此,在人才培养上不能搞“一刀切”,而要多关注人才的可持续发展,正视科研工作波浪式前进的特征,在需要投入的时候持续投入,在需要等待的时候耐心等待。“非升即走”不是崇尚学术“内卷”,而是要选拔出在学术上有潜质、有恒心、适合承担高校教职的科研人才,真正起到“保护大多数、分流极少数”的作用。

  从“锦标赛”转向“达标赛”,科学制定考核标准。高校科研工作是一个复杂体系,不仅包括论文与课题,还囊括了创新能力、科研成果社会影响力等其他内容。从这个角度而言,科研工作量化考核不宜简单数据化。合理规划人事考核,全面看待高校教师的科研产出周期与科研能力水平,适当降低底线、合理规划上限......通过此类恰当激励营造“松弛感”、减少“焦虑感”,特别是考虑到基础性研究的长周期性,给予青年教师应有的鼓励和支持,关注整体评价、允许学术“失败”,有利于激发潜力、出好成果。

  从“一枝独秀”到“百花齐放”,允许人才各显其长。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是高校的三大职责,高水平科研必然需要高水平教学作为支撑,也必然需要高水平的社会服务来体现。所以,教学与科研其实相辅相成。探索完善因人制宜的培养模式和评价体系,推动团队成员各展身手和人才队伍欣欣向荣,不仅让“聚光灯下的人”能收获鲜花和掌声,也要让那些“藏在幕后的人”得到尊重与获得感,从而涌现出更多学生喜爱的好老师。

  让擅长科研的人去搞科研、擅长教学的人去从事教学、擅长社会服务的人服务社会,在多元的人才评价体系之下,每个人都能在自己的岗位上发光发热,获得职业成就感和幸福感。如此,身处象牙塔的“青椒”们才能顶着压力去奋斗,葆有初心去坚守。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标签:浙江宣传责任编辑:阎沁
融媒产品
浙江宣传
惊雷剧社
群众工作室
朝闻浙江
精品专题
更多资讯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9-2023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