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专题聚焦 > 2017全国两会 > 全媒体播报 正文

陈振濂:用书法记录时代,做一部用书法艺术打造的《史记》

2017-03-02 21:26:40 来源: 浙江在线 浙江在线记者 吴重生 郑文

U020170302700616713898.jpg

  浙江在线北京3月2日电(浙江在线记者 吴重生 郑文)"我坚持每天用书法记录生活,这次来北京,第一件事就是买《北京晚报》和《新京报》,看北京的新闻,记录北京的事。"全国人大代表、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陈振濂在中国文联十届二次全委会落幕后接受浙江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大国走出去,文化自信是底气

  刚参加完全委会的陈振濂,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工作感触很深。他认为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不再像过去那样只看重经济发展,文化自信已成为重要的强国指标。汉字作为中华文明最主要的载体,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基。

  一直以来,陈振濂都很关注中国汉字和书法的传承问题,在此前央视《开讲啦》节目中他的演讲就已引发社会关注。

  "我在节目中问观众,发短信是用拼音还是手写?结果500人中只有3个小孩是手写。"说起当时的场景,陈振濂叹了口气,"如果我们的后代都用拼音来完成汉字,他们对笔画就没有概念,更不用谈汉字精神了。"

  "你看,手机键盘等西方现代科技都是英文思维,不是汉字的笔画思维。书写再不引起重视,汉字两代就失传了,这将是国家文化安全危机。"陈振濂认为,中国文化要走出去,就是让世界上其他国家的人们了解、熟悉、理解并接纳中国文化,但前提是我们自己不能被西方改造。"以前我们国家穷、落后,需要快速拉近与国际和世界的距离,那样做没问题,但现在如果不把这个当问题,就太迟钝了。"

  在文化学习上走捷径,是心态问题

   "为什么要计较这一年?"陈振濂回忆起节目中印象很深的一个片段,撒贝宁调侃地作假想敌反问,提出拼音可以让孩子提早一年掌握表达能力的看法,陈振濂认为为了捍卫汉字的国学传统文化,宁可让孩子晚一年自由表达,也要接受纯正的汉字教育,保证原汁原味。

  "学拼音容易,学笔画难,但是再难也要学。这是文化的根,老祖宗的东西。等三四年级汉字掌握多了就不难了,难就难在起步。不要为了快一年,损失掉整个汉字传承的脉络。"在陈振濂看来,中国已经过了GDP衡量政绩的时代,如今在文化学习上走捷径,是心态问题。

  "我只是想呼吁,引起大家对这个问题的重视。"有关汉字问题的两会建议陈振濂已连续提了5年,他觉得目前难以落实的原因在于习惯。50年代推广汉语拼音的时候没有手机和电脑,只能书写,今天时代不一样了,手机和电脑都是拼音。环境不一样,要与时俱进。

  书法不是买卖的工具,书法家要记录时代

  逢年过节,在农村常能见到书法家为乡民们写春联送祝福,这是书法家摆脱单纯的写字模式,深入社会深入生活的表现。陈振濂觉得写春联固然是好事,但毕竟只针对个体和家庭,书法家更重要的是把书法的知识以社会文化的形态传播出去。

  书法作为一种审美对象被人欣赏,这是艺术的功能,但人们似乎忽略了艺术还有另一个重要功能——叙事。当下书法家们缺少主动与快速发展的社会生活相对接的意识,导致书法虽然普及面很广,但始终很小众,局限于较小的精神世界。

  为此,陈振濂提倡书法应该恢复原有的记录功能。

  2012年开始,陈振濂计划用十年的时间完成3000个"社会纪实"作品,关注民生和社会发展。陈振濂告诉记者,用书法作品同步记录这个时代,这在当代书法历史上尚未有过。他希望在七八十岁的时候将这份见证书法转型的记录捐给博物馆。

  为了创作出老百姓肯读的"社会纪实"作品,陈振濂有严格的创作标准,他坚决不涉及自己不了解的敏感话题,不讲廉价空泛的奉承话,不提供负能量,只记录有价值的东西,在记录中思考。他回忆起当年铁道部春运期间为解决买票难的问题设计了网上订票功能,他对此批评道,"这没有考虑到农民工的切身利益,一个好的制度设计一定要考虑到社会各个层面。"

  "我不愿把书法看成做买卖的工具,我希望做一部用书法艺术打造的《史记》。"言语间,陈振濂对未来充满了期待。

标签: 编辑: 周舸
相关阅读

精彩影像

Copyright © 1999-2023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