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3月9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董洁 吕玥)真没想到,一辆自行车能够“骑”进2017年的全国两会。
继杭州闻名全国的“小红车”后,共享单车也从2015年开始驶入人们的视野和生活。两会期间,这辆单车受到代表委员的热议。
共享单车往何处去?公共自行车又该如何发展?
谁绊住了这辆单车——
成也便捷,乱也便捷
“方便了公众,还是受到不少消费者欢迎的。”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美术学院设计艺术学院院长吴海燕也注意到这辆小小单车带来的巨大能量。
3月5日,交通部部长李小鹏首次亮相“部长通道”时也表示,共享单车是城市慢行系统的模式创新,也是互联网加交通运输的一种实现方式,为人民群众出行“最后一公里”提供了很大的便利。
与过去多个城市推出的市政公共自行车相比,无桩的停放形式、即走即停的使用体验,成为共享单车流行的重要原因。然而,成也便捷,乱也便捷。自去年11月以来,使用共享单车中的不文明现象不断见诸报端。缺乏约束的任性行为、资本疯狂追逐下的无序竞争,让“便捷”反而成了共享单车的问题。
“不少城市出现共享单车挤占人行通道、挤占公共自行车专用停放位置等现象,导致被挪走甚至毁弃,反而妨碍了城市交通秩序,滋生了城市不稳定因素。”吴海燕委员说。
全国人大代表虞纯曾是杭州市公交六公司的一名驾驶员,多年的公交驾驶员经历,让她十分关注公共交通。共享单车一出现,就吸引了虞纯代表的眼光。
“近两年共享单车发展速度之迅猛大家有目共睹,目前国内从事共享单车的企业已达20多家,还有很多企业也在酝酿之中,但共享单车的盲目扩张给城市管理带来了很大困难。比如在上海、深圳等城市,随意停放、无限投放、计费混乱、无安全保障、无善后服务等问题渐渐凸显出来。”虞纯代表认为,长久下去,这些乱象将给城市形象、社会秩序带来负面影响。
不仅是共享单车,发展近十年的公共自行车也陷入同样的困境。
长期在公共自行车领域工作的全国人大代表、湖州市公共自行车服务有限公司副主任王月英深知没有规章会遇到的困境。没有规章制度,骑车人在骑车过程中不慎摔倒受伤,或者发生交通事故造成人身伤害就没有处理依据,设置公共自行车专用道也将面临没有法规支持而碰壁的情况。
单车如何驶得更畅快——
缺啥补啥,标准为上
“共享单车”这一新生事物如何更好地融入公共管理?公共自行车又该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成为摆在各方面前的一道考题。
代表委员们表示,政府和企业应该在共享单车的使用管理上共同努力。
对于共享单车今后在一座城市到底应该如何发展,或许还要从政府工作报告中找答案。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支持和引导分享经济发展,提高社会资源利用效率,便利人民群众生活。本着鼓励创新、包容审慎原则,制定新兴产业监管规则。
在吴海燕委员看来,共享单车的经营和管理不单要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更应该放在整个城市可持续运营和发展的层面考量,这也是对一个城市政府管理能力的考验。
“现今的共享单车只提供自行车作为工具并收取租赁费用,却不保证车辆行驶中的交通安全,也不保证车辆停放的安全,更不保证不影响公众的利益。”对此,她认为应当规定企业为自己经营共享单车的行为负责,并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今年,吴海燕委员特地撰写了一份提案,建议国务院明确由交通运输部门担负所有车辆(包括出租车、网约车等机动车辆及非机动车辆)租赁市场的监管责任,并负责与公安交通部门、城市管理部门等联合制定共享单车的管理规章。
尽管发展已近十年,但公共自行车也未能形成国家统一的服务标准和管理规章。
“杭州从2008年5月在全国率先建立公共自行车系统,而后公共自行车在全国多个城市迅速扩展,被公众广泛接受,逐步形成我国未来公共交通系统的一种新模式。但是,公共自行车项目尚无国家统一的行业准入、退出、安全管理服务标准等。”王月英代表说,“小红车”也遇到了缺乏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的问题。
虞纯代表提交的建议中提到,在实际营运中,缺乏法规保障、企业定位不清、更新资金不足等问题,将影响公共自行车的可持续健康运行。
因此,虞纯代表和王月英代表都建议国家出台关于公共自行车的相关条例及指导性意见上。王月英代表认为,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因地制宜地制定城市公共自行车建设政策、加大财政资金的保障。大城市发展公共自行车,要以解决百姓出行“最后一公里”、对接公共交通换乘为目的;而中小型城市及县市区要以城市公共自行车为重要出行交通工具。
透过代表委员们一份份有调研、有对策的建议,我们相信,绿色、低碳、健康的单车会驶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