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10月18日讯(通讯员 唐丽娟 梁涵 浙江在线记者 贝远景 张琴)港珠澳大桥全长约55公里,由人工岛、桥梁和隧道组成,建成后将成为世界最长的跨海大桥,也拥有世界最长、埋深最大的海底沉管隧道。它被英国《卫报》评为“现代世界七大奇迹”之一。今年7月7日,港珠澳大桥海底隧道全线贯通,标志着大桥主体工程顺利贯通。
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有着许多“第一次”:外海大型深水沉管隧道施工在中国是第一次,大型钢圆筒成岛施工在世界是第一次,重达8万吨的混凝土预制构件工厂法施工在世界是第一次……
“中国跨度”无疑见证着中国跨越。
站在岸边眺望,内心就发出无数个感叹,这是一个足以震撼世界的“超级工程”。大桥全线连绵起伏,宛如一串美丽的珠链,镶嵌在大海之上。
“从东往西看,这座大型游轮似的建筑,将来会包括酒店、商店、 餐饮等等。沿着挡浪墙我们可以看到,周边海域的蓝天白云和大海,往东看就是香港漂亮的大屿山。”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二工区总工程师赵辉说,东人工岛主体建筑结构如今已正式封顶,建成后将向游客开放。
8月份台风“天鸽”肆虐,赵辉描绘当时场景:“最大的浪目测有5米高,浪花溅过8.5米高的挡浪墙,工地上的沙土被水冲刷得满地都是,轻质材料也到处乱飞。”
虽然台风威力远超想象,然而港珠澳大桥的坚固程度丝毫没有让建设者们有过怀疑。
“12级以上台风真的很难遇到,我们那天就在台风中心。”中国交建总工程师、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项目总经理兼总工程师林鸣回忆当时情景。
但台风来得正是时候,刚好可以检验这个工程。
港珠澳大桥目前已进入建设的“决战期”,整体建设进度达到90%,力争年底具备通车条件。这场史无前例的台风考验,也犹如大桥正式通车前的大考,港珠澳大桥通过了考验,也让所有参与者感到无比自豪。在港珠澳大桥主体桥梁上,路面依旧黝黑光亮,“中国结”、“海豚”和“风帆”三个巨型景观在伶仃洋上熠熠生辉,两侧的栏杆笔直坚固。
没来过珠海的人,可能无法感受这座城市与澳门的距离有多近。到珠海的第一天,钱报记者沿着珠海情侣路走着走着,就被边防人员拦下,原来眼前的高楼大厦已经是澳门。
黄昏时分,往大海方向望去,与海平面齐平的就是港珠澳大桥。夜色渐深,大桥两端澳门和珠海的高楼大厦齐齐亮灯,港珠澳大桥也渐渐消失在夜幕当中。虽然大桥还未正式投入使用,但俨然已成为这座城市最美的一道景观。
路过的人们,都会情不自禁遥望远方。66岁的老廖就是其中一个。老廖是地地道道的珠海人,每天沿着情侣路走上几公里是他一天中最惬意的时光。提起港珠澳大桥,老廖更是难掩兴奋。
“我上桥看过,车一路开,大桥一望无际,两边就是茫茫大海,真的觉得中国人太了不起。”老廖与钱报记者分享一张手机里的照片,照片中,他双手叉腰站在“中国结”巨型景观下,脸上写满了自豪。他说,等大桥真正开通那天,他一定要开着自己的C牌车(珠海车牌为粤C)到香港逛逛,感受一下30分钟到香港的速度。
这并非只是空想,今年9月1日起,符合条件的民众就可以申请经港珠澳大桥口岸通行的粤港两地车牌。
老廖得意地透露,他的家就在海边,站在阳台上就能看见港珠澳大桥,房价已经涨了很多了。说完脸上立马露出一丝笑意,他对于港珠澳大桥显然有着更多的期待。
港珠澳大桥从概念提出到落成,历经34年,其中20年在讨论建桥方案。中山大学港澳珠三角研究中心教授郑天祥曾经多次参与港珠澳大桥的项目论证。1996年,他就提出“一桥通三地”的Y型方案。而如今大桥即将通车,郑天祥显然比常人有着更多关注。
记者:有了海路交通,为何还要投入巨资修建跨海大桥?
郑天祥:随着交通距离的缩短,香港、澳门、广州、深圳这四座城市与珠三角其他城市的联系将更加紧密,这是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形成的物理基础。路通则财通,以广深高速为例,20年来车流量的快速增长,促进了广州、东莞、深圳及香港四地的经济贸易往来及社会发展。
记者:港珠澳大桥对于区域意义在哪里?
郑天祥:港珠澳大桥通车后,大湾区城市群内全部城市都有望实现一小时内通达,极大提高通勤效率,这对周边房地产、旅游等皆有裨益,促进经济要素的更高效流转和更集约配置。
记者:大桥通车后,对于港澳之间有何益处?
郑天祥:港澳之间将架起一条“特别通道”。由于香港在旅游及服务业方面与澳门有所区别,大桥将令港澳间更为紧密,并加强港澳的互补性。大桥也将拉近珠三角的东西距离,有助于珠海与香港的深入合作。
[港珠澳大桥]
港珠澳大桥位于中国南海珠江出海口伶仃洋海域,东接香港特别行政区,西接广东省珠海市和澳门特别行政区,是“一国两制”框架下粤港澳三地首次合作共建的跨海交通工程,于2009年底正式开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