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10月20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裘一佼)96.43%!这是2016年浙江群众安全感满意率,不仅创下历史新高,而且连续13年位居全国前列。
47237元,22866元!2016年浙江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人均收入不仅分别连续16年和32年位居全国各省区第一,而且2.07∶1的收入比值为全国最低。
“人视水见形,视民知治不”,老百姓的好日子,是浙江和谐有序、平安幸福的真切写照,也是浙江不断提高社会建设水平的生动注脚。
遵照“建设平安浙江”——习近平同志2004年在浙江高瞻远瞩、亲自部署的重大战略决策,历届省委坚持不懈、久久为功,着力解决社会领域不协调、不和谐、不可持续的问题,走出一条具有浙江特色的平安之路;
遵照“不断提高社会建设水平”——习近平总书记2015年在浙江考察时提出的要求,浙江牢记总书记嘱托,把社会建设特别是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摆在更加突出位置,以“群众想什么,我们就干什么”的原则,千方百计把“平安浙江”建设抓得更扎实,把“枫桥经验”抓得更扎实,把民生“关键小事”抓得更完善,让人民群众更有获得感和幸福感。
在高水平谱写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浙江篇章中,浙江以一任接着一任干、一步一步向前推的坚守和定力,肩负起“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的新使命。
让每一个领域得到精心呵护——
平安浙江站在新起点上
今年3月31日,全省建设平安浙江工作会议召开,向3个市、47个县(市、区)颁发了首批“平安金鼎”。捧得“金鼎”,意味着连续12年平安考核全部过关。
“夺鼎”绝非一日之功。13年前,浙江在全国最早提出并全面部署“大平安”建设战略。平安,不仅是治安好、犯罪少的狭义“平安”,还是涵盖了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各方面宽领域、大范围、多层次的“大平安”。
“最忆是杭州,何日更重游。”G20杭州峰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记者会上深情地说。透过G20杭州峰会这扇窗,世界领略到中国的发展奇迹,也感受到浙江民富民安的社会图景。
“平安浙江灵不灵,就看护航G20。”在这场举世瞩目的国家重大主场外交活动中,浙江交出了一份“绝对安全”“万无一失”的平安答卷。
如果说G20杭州峰会的圆满成功体现了10多年平安浙江建设的累累硕果,那么浙江正是以平安护航G20杭州峰会为起点,踏上平安建设新征程。
“建设平安中国示范区”——省第十四次党代会提出了明确的奋斗目标。浙江“两张报表”一起抓,以信息化建设成果推动智慧治理,发挥法治的引领和保障作用,努力让每一个领域得到精心呵护。
平安浙江,越来越成为一种自觉的追求和行动。
省委明确,平安浙江建设由“一把手”负总责,与经济建设同部署、同督导、同考核。如今,各级党委普遍成立由主要负责同志挂帅的平安建设领导小组,建立社会稳定形势分析制度,定期分析社会稳定形势。
一个细节就能看出平安的分量——各级党政主要领导手中,每月都有必备的“经济报表”和“平安报表”,每逢重大决策,都要先过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关。许多县委书记、市委书记说,辖区内发生了什么事,第一反应就是要对照“平安报表”上的项目,看看是不是有什么地方做得不到位。
浙江牢牢抓住领导责任这个关键,于2016年11月印发《浙江省平安建设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领导责任制实施办法》,细化平安建设任务、责任、追责“三张清单”,进一步压实了各级党政领导“保一方平安”的责任。在衢州,平安主体责任人还要填写《离任平安责任交接书》,作为划分离任与接任领导干部平安责任和评价使用的重要依据,与经济责任一同实行“双交接”。
从“一把手”手中的“两张报表”,到各市、县(市、区)各部门平安主体责任人的“三张清单”,浙江建立了“条块结合、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平安浙江建设组织领导体系、考核评价体系,夯实了以平安综治领导责任制、信访工作领导责任制和安全生产领导责任制等为主要内容的平安浙江建设责任体系。
平安浙江,优化着经济社会的运行、人们的生活。
“浙江政务服务网”上,海量的人流、业务流、数据流在此汇聚。浙江在全省推开的“最多跑一次”改革,打通一个个曾经在不同部门和行业之间存在的“信息孤岛”,让大数据真正发挥作用,为平安浙江编织起坚实的安全之网。
从一张张无形的网中,窥见浙江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的智慧治理。作为互联网经济发达地区,浙江把信息化建设成果转化为平安浙江建设的核心战斗力。
以浙江政务服务网为依托,浙江不断完善提升平安建设信息系统,整合11个部门、85大类信息资源,目前已是省内规模最大、覆盖面最广、终端最多的社会治理信息系统,也是全国唯一一个全省联网的社会治理综合信息系统。目前,“平安浙江”APP用户已突破500万,“一网”加“一端”,形成了全省统一联网、跨区域、跨部门的综合信息网。
杭州钱潮路22号,成立不久的杭州互联网法院,把诉讼调解的每个环节都搬到网络上,为全国首创。
人们已经发现,平安浙江逐渐覆盖生活的方方面面。如安全生产,宁波市镇海区搭建全国首个智能化道路运输安全监控平台,全方位精准监管危化品运输;再比如出租房管理,台州市把一个个村庄化为“虚拟旅馆”,所有的房源都由村旅馆总台免费统一管理……
人们也感受到,平安浙江逐渐覆盖城乡的角角落落。2016年4月,省综治办、省发改委、省公安厅等部门,联合制定印发《浙江省公共安全视频监控建设联网应用工作实施方案(2016-2020年)》,并启动“雪亮工程”建设。目前,全省184万个监控实现了省、市、县、乡四级全覆盖,七成以上的重点公共区域已经实现了视频监控联网,并开发建设省、市、县三级视频图像信息实战应用平台、视频图像信息数据库,让视频影像更“智能”,织就一张“天网”。
平安浙江,人们感到处处安定有序、社会公平正义。
10多年来,与平安浙江相生相长、齐头并进的另一项战略就是法治浙江。2015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浙江时强调,要加强对领导干部的法治教育,对社会领域出现的各种问题,要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来解决。
站在新起点上推进平安浙江建设,浙江牢记使命,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来破题。各级党委、政府和政法部门把端正执法理念、促进公正执法、提高执法司法公信力作为政法工作的生命线,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在信访领域,浙江全面推进法定途径分类处理信访诉求工作,并于2016年7月将其写入新修订的《浙江省信访条例》;建立法院、法制办、信访以及涉事职能部门共同参加的“3+X”模式;在信访联合接待中心设立法律工作室……各项举措都起到了积极作用,浙江信访总量持续保持零增长。
在经济领域,浙江各级政法部门自觉服务经济发展大局,对经济下行、企业转型升级可能产生的涉法问题提出若干具体的司法对策;依法打击针对企业的合同诈骗、金融诈骗、高利转贷等违法犯罪活动;组织引导律师事务所对企业进行“法律体检”……一系列意见和措施,最大限度地消除了风险隐患。
在城乡社区,浙江从2015年起推动全省行政村、社区全面开展制订修订村规民约、社区公约工作,实现法治、德治、自治“三治合一”,如今全省所有行政村、社区都拥有了各自的村规民约、社区公约。
这些年,浙江同时也在推进治安安全、生产安全、食品药品安全等重点领域的监管法治化。
平安是福。浙江把“平安浙江”抓得更扎实,走出了一条以平安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保障人民安居乐业的成功之路,书写着平安中国建设的浙江实践。
让每一个角落体现精细治理——
枫桥经验向“升级版”深化
诸暨枫桥,是个与众不同的江南小镇。50多年前,“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的“枫桥经验”闻名全国;如今,枫桥镇再次受到瞩目:今年9月,在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表彰大会上,枫桥镇捧得综治战线的最高荣誉——长安杯。
在浙江,“枫桥经验”历经半个多世纪时间的检验、实践的考验,“传家宝”不断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就坚持和发展“枫桥经验”指出,浙江省各级党委和政府高度重视学习推广“枫桥经验”,紧紧扭住做好群众工作这条主线,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
在浙江工作期间,习近平就十分重视群众工作、重视基层基础,要求全省做到“执政重在基层,工作倾斜基层,关爱传递基层”。
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舟山新建社区村民袁其忠家里,察看院落、客厅、餐厅,同袁其忠一家人算客流账、收入账,随后同一家人和村民代表围坐一起促膝交谈。听到村民纷纷为村干部点赞,总书记说,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
循着总书记的谆谆教导,从省委书记、省长到乡镇长都定期约访接待群众。浙江坚持常年抓“三头”不松懈:抓基层源头,抓问题苗头,抓落实领导责任制的“头头”,建立省、市、县、乡、村五级联动的大接访机制。群众这样评价:“干部来下访,群众少上访;下访抓‘三头’,矛盾无出头。”
“枫桥经验”五十余载,浙江再谱新篇。省第十四次党代会提出,要“打造‘枫桥经验’升级版”。浙江找到基层治理的“钥匙”,深耕普惠大众的“网格”,激活社会参与的“细胞”,每一个角落都体现精细治理。
细到什么程度?在枫桥镇,一幢危旧房急需腾空,社区工作人员通过“平安通”APP上传信息后,几乎就在同时,这一信息出现在镇综合信息指挥中心的大屏幕上。5分钟后,信息就通过操作员流转到驻村干部手中,住在危旧房中的两位老人被安全转移。
顺利的转移,背后是浙江基层治理一整套机制体制的保障。在浙江的探索中,一个整合资源、精干高效、服务群众的工作平台是基层治理的“钥匙”。从在全国率先创建乡镇(街道)“综治工作中心”,到社会服务管理中心,再到如今的社会治理综合指挥平台,浙江要改变的就是“看得见的管不着,管得着的看不见”的尴尬局面。
如今,浙江县乡两级社会治理综合指挥平台已全面建成运行,并全部接入省平安建设信息系统、综治视联网、公共安全视频监控系统,成为各地党委、政府推进社会治理创新的工作平台。
指挥平台的坚实底座,正是浙江另一项走在全国前列的探索——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
在浙江的大街小巷、田间地头,活跃着一群融合了传统模式和现代科技的社会治理基础力量——网格员。目前,全省7.8万个网格、23.4万余名专兼职网格员,构建起一张无交叉、无重复又无缝对接的基层治理网。
在传统“网格”的基础上,浙江更进一步、更快一步,积极整合基层资源和力量,今年全面推进“全科网格”建设,让足够多的眼睛和耳朵去及时发现问题,让足够长、足够灵敏的触角去感知信息。
在新模式下,群众可以参与其中,基础信息采集更快更全面;对基层上报的信息,由村(社区)、乡镇(街道)、县(市、区)逐级在网上受理交办,并在网下解决问题、提供服务;同时整合热线电话、政务微博微信、民情QQ群等多个渠道,建立集中统一的区域性为民服务“云平台”。
去年,全省网格员共上报各类纠纷矛盾和问题377.9万余件,95%以上在乡镇以下得到妥善解决。
解决问题的“秘方”,不光靠“全科网格”,还有来自社会各界的力量。
4.15万余个调委会,包括1300余个交通事故、医患矛盾、征地拆迁、环境保护、物业管理等领域专业调委会……多年来,浙江干部群众始终奔跑在预防矛盾发生的源头,探索实践多元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在全国率先推出以个人调解模式、专业调解模式和商会、行业协会调解模式为主的组合型矛盾纠纷化解模式。
杭州武林街道,现代化楼宇间诞生了一批“武林大妈”。她们跨越性别、年龄和职业,以志愿者的身份出现,忙忙碌碌,贡献业余时间,为的就是让城市更加平安。
桐乡乌镇,水系纵横的千年古镇出现了一批“乌镇管家”。他们一有空就在乌镇的小巷里穿梭,路灯不亮、谁家有口角,他们都要去“管管闲事”,为的就是让家园更和谐。
“武林大妈”“乌镇管家”,都是浙江3.5万余支志愿者队伍、230余万志愿者的组成部分。在激发人民群众参与基层治理积极性的同时,浙江各地还充分依靠各类社会组织,把政府的社会治理政策传递到群众中去。
通过培育壮大社会组织、加大政府购买服务、激发社会自治力量,浙江基层社会治理从“政府独唱”变为了“社会合唱”。
依靠群众、发动群众,激活每个平安“细胞”,浙江把“枫桥经验”抓得更长久,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使之与时俱进,焕发出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
让每一个人享有精准服务——
民生福祉“一个也不能少”
今年7月初,浙江亮出省政府十方面民生实事“期中成绩单”,不少项目已提前完成年度目标。
民生实事,解决的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关键小事”。这项由习近平在浙江部署建立的为民办实事长效机制,浙江已孜孜不倦探索十余年,并且连续11年每年拿出新增财政的三分之二以上用于改善民生,普遍推行垃圾分类制度等已领跑全国。
民生,也是习近平总书记最深沉的牵挂。2015年5月26日,总书记来到杭州钱江新城城市阳台。钱江两岸全民共享的文化休闲配套设施令人眼前一亮,折射着浙江社会建设的成果。习近平一边同围拢过来的市民握手一边说:杭州这个地方环境多好啊,我离开浙江时这片还没有建起来。考察期间,习近平再次强调:社会建设要以共建共享为基本原则。
发展为了民生,民生支撑发展,浙江始终把这对辩证关系牢记心间,民生各领域的“关键小事”从保基本、兜底线到“全面小康一个也不能少”,争取让每一个人享有精准服务。
浙江在思考——什么样的浙江,才能取得“两个高水平”的优异成绩?
高水平,意味着高质量、均衡性。
在全国唯一的县域科学发展示范点嘉善,这个面积仅有506平方公里的小县,民生支出占财政总支出比例在77%以上,城乡居民收入比为1.69∶1,创全国最优,无论和谐指数还是群众满意率都位居全省前列。
嘉善的面貌,是浙江向“两个高水平”冲刺的缩影。面向“十三五”,浙江稳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找出“六大短板”,其中“低收入农户增收致富”“公共服务有效供给”就是两大民生短板,“生态环境”是一大发展短板。坚持普惠性、保基本、均等化、可持续方向,浙江的一系列举措走在全国前列。
着眼于破题“看病难、看病贵”,浙江全面推行“双下沉、两提升”,推进“省(市)—县—乡”一体纵向的高水平医联体建设。目前,全省87%的县(市)域内就诊率超过80%,共建成不同类型高水平医联体526个,全省县域皆有名院、县级医院皆有专家。
着眼于促进教育公平,浙江承担全国首批深化高考综合改革试点任务,不断探索城乡教育均衡、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实施刚性的“零择校”和柔性的“城乡教师交流”机制,县县建成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
着眼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比翼齐飞,浙江连续5年把农村文化礼堂建设纳入我省十方面民生实事,7400多个文化礼堂成为全省农民群众的精神家园;浙江音乐学院等一系列文化设施相继落成。
着眼于天更蓝、地更净、水更清、山更绿,浙江作出“绝不把违法建筑、污泥浊水和脏乱差环境带入全面小康社会”的承诺,通过治水拆违、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811”美丽浙江建设等,补齐生态环境短板,走出了绿色发展的浙江之路……
浙江在探路——什么样的浙江,才是令人向往的美好家园?
家园,意味着全民共享、可持续性。
在浙西缙云,民间小吃缙云烧饼成了老百姓的“富民饼”,当地政府开设“烧饼班”、制作“烧饼书”,搭建“创客”平台,曾经的“路边摊”不少成了分布在全国各地的“示范店”。这一做法,不仅帮助低收入农户增收,还掀起了一股创业热潮。
缙云是浙江原26个“欠发达县”之一,如今活力已被激发。2015年,浙江对26个欠发达县“摘帽”,不再考核GDP总量,代之以环境质量、生态效益等指标,而原先的政策、财政支持和结对帮扶、山海协作力度均不减。这一年,浙江全面消除家庭人均年收入4600元以下的绝对贫困现象,是全国首个完成脱贫攻坚任务的省份。
“不让一个困难群众掉队”,这是浙江发展的温度和情怀,省第十四次党代会进一步要求坚持城乡并重、区域协同,加快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切实提高发展的协同性和整体性。
为了消除人民群众的后顾之忧,浙江率先建成统筹城乡、覆盖全民、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实现由制度全覆盖向人群全覆盖转变;
为了让困难群众生活得更好,浙江各地均已建立起完善的扶贫对象数据库,并实现了电子化管理,确保不错户、不漏人。2016年全省低收入农户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0169元,首次突破万元大关;
为了让城乡居民“住有所居、居有所安”,浙江完善住房保障制度,提前5年实现保障性安居工程受益覆盖率达到23%的目标,并加快推进下山移民、地质灾害点搬迁和危旧房改造,到今年年底将有1000个左右美丽宜居示范村在乡间绽放……
浙江在突破——什么样的浙江,才是冲破藩篱的改革先锋?
先锋,意味着冲破藩篱、敢破难题。
在全国户籍制度改革试点县德清,城乡居民“待遇差”正在消失。全县户籍登记信息库里,43万德清人的身份标识统一为“居民”,相关的33项居民实际待遇差别也被逐一消除。
浙江从户籍制度改革入手,通过创造平等的制度环境,让进城农民真正落户,共享城市公共服务和发展机会,同时保留他们在农村的合法权益,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真正实现人的城市化。
当前,社会建设已迈入与经济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新阶段。敢为天下先的浙江人,勇于以改革化解矛盾、冲破藩篱。
加快社保改革,社会救助、失业保险、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制度城乡并轨,消除了城乡差别;
推进养老服务业综合改革,居家养老服务基本覆盖城市社区和97%的农村社区;
完善城乡一体化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推进中小学校、幼儿园标准化建设,以标准化推动均等化,教育供给的差距快速缩小……
在浙江,老百姓关心什么、期盼什么,改革就抓住什么、推进什么。去年,户籍制度改革、健全信用联合奖惩机制等6项与民生密切联系的重大改革项目、40个重点突破改革项目和243项重点任务如期完成并取得实效。
改革驶入深水区,任何不协调、不和谐、不可持续的问题,成为攻坚目标。
曾经,“一直在路上”是群众和企业办事的真实写照。如今,以“一窗受理、集成服务”为突破口,浙江以“最多跑一次”改革撬动各领域改革。统计显示,全省各级公布的“最多跑一次”事项,已经覆盖同级企业和群众到政府办事事项的80%以上。
民生至上,民安为要。浙江坚持“群众想什么,我们就干什么”,把“关键小事”抓得更完善,以民生促民安,取得了经得起民心和历史检验的社会治理成效,“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浙江社会建设一直奔跑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