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3月7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刘乐平 马悦 金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支持企业提高技术工人待遇,加大高技能人才激励。在浙江,培育“高级蓝领”相当受重视。今年初,我省出台《关于高水平打造高技能人才队伍的意见》,计划到2022年,浙江高技能人才占技能人才的比例达到30%以上,在全国率先建成高技能人才强省。
蓝图既定,奋起直追。许多来自浙江生产一线的全国人大代表提交的建议中,“高技能人才”“职业教育”不约而同成为关键词。从他们的建言中,我们清晰地看到浙江培养“高级蓝领”的紧迫感和决心。
全国人大代表、加西贝拉压缩机有限公司技术开发部副部长周慧,8年前博士毕业后加入了加西贝拉团队,在技术研究所从事压缩机前瞻性产品研发。多年一线工作,周慧代表发现一个普遍的现象:懂编程、会操控的技术工人奇缺。
如何解决当前高技能人才的缺口问题?从自己的经历出发,周慧代表认为,企业要进一步发挥主体作用,结合自身需求,多给一线工人创造机会,用多种形式来孵化人才。
加西贝拉有个国家级“钱辛慰技能大师工作室”,由一批一流的高技能人才带头,以师带徒,培育工匠,这一举措特别受员工欢迎。“普通工人做得好,被聘为高级技师,一样可以和高级工程师拿相当的收入。员工热爱企业,安心工作,不仅仅是因为薪水待遇,更看重在企业是否能够成长成才、有发展。”周慧代表还认为,企业可以强强联合、优势互补,盘活用好技工教育的优质资源,组建跨区域、跨行业、跨专业的技工教育集团或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联盟,打造技工教育的“航空母舰”。
最近播出的《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捧红了一口章丘铁锅。海量订单为何而来?真正打动消费者的,是藏在传统商品和手艺背后的品质与情怀。
“既要给技术工人有体面的物质生活,也要满足他们的精神需求。”全国政协委员、浙江大学副校长罗卫东说,增强技术工人的获得感,是技工供需矛盾突出的解决之法。罗卫东委员认为,要不断完善产业工人特别是高技能人才薪酬体系和创新激励机制,让一线员工也能分享到企业发展的成果。整个社会也要创造有利于技术人才成长的氛围。
最近,吉利收购戴姆勒股权成为大家热议的新闻。伴随浙企“走出去”步伐的加快,一些短板也随之暴露。在调研中,全国人大代表、浙江金融职业学院院长郑亚莉发现,在复杂的国际市场中,企业对优秀技术人才需求的迫切性一定程度上已高于对资金和技术等方面的需求。
国际化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缺乏,已成为制约一些“一带一路”项目建设的阻碍之一。郑亚莉代表说:“这跟职业院校培养能力不足有关。”
为此,郑亚莉代表建议,深化“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职业教育研究,强化“一带一路”教育项目建设,打造中国职业教育品牌。特别是要大力推动我国职业教育“走出去”,探索开展多种形式的境外合作办学,合作设立职业院校、培训中心,合作开发教学资源和项目,开展多层次职业教育和培训。
浙江已经在探索和实践。今年初,宁波提出打造“一带一路”职业教育共同体,并在全省率先发布了“一带一路”职业教育三年行动计划。至2020年,在全市职业院校建设15个到20个“一带一路”特色院校(专业),培养10000名左右高素质技能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