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专题聚焦 > 壮丽70年  正文

【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

两代梅坞育茶人 一杯饮尽江南春

2019-04-22 11:04:10 来源:浙江在线 记者 吴佳蔚

ec05609592b64a099af44c7ccd11fbd5.jpeg

今年清明前夕,卢新亲自上山,采集新茶。受访者 卢新 供图

  浙江在线杭州4月22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吴佳蔚)暮春,琅砀岭下,梅坞溪边,一段新老茶人的传承故事,从眼前这杯明前龙井说起。

  在杭州茶界,提及梅家坞卢氏一族,无人不晓。梅家坞村第一任党支部书记卢镇豪(又名“卢正浩”),正是西湖龙井茶界的传奇人物。继承父辈衣钵,67岁的卢新,从他生命的开始,就活在龙井茶中。

  怎样将龙井茶文化传下去?又怎样把梅家坞龙井这块招牌打出国门?卢新和万千茶人殚精竭虑,上下求索。

IMG_4766.JPG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多位中外领导人到访梅家坞。受访者 卢新 供图

  一声叮嘱

  卢家种茶担重任

  离西湖不远的梅家坞注定和中国千万个普通村落不同。探访梅家坞之前,有些功课是必须知晓的,关于龙井43和育茶的卢家。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时,梅家坞就已经是对外宾开放的定点观光区,四十多国领导人曾先后来访。用流行语来说,梅家坞就是一个自带流量的大“IP”。

  而共和国创建之初,作为梅家坞村第一任党支部书记的卢新父亲曾被周恩来总理五次亲赴杭州委托:种好龙井茶。卢家不负重望,所制龙井茶,色正、味甘、香郁,和茅台酒并列为招待国宾之上品。

  “那时的父亲很忙,客人尤其是外宾来了,他要全程接待,连跟家里人说个话的时间都没有。”在卢新的记忆里,撇开制茶,父亲留给他的印象,总是无声的背影。

  山中不知时日过,一杯饮尽江南春。在那个交通与通讯闭塞的年代,身处“外交”前沿的卢家人却透过一杯杯待客的新茶,看到了“不一样的世界”。

  陪同记者闲步茶园时,卢新随手采下一片嫩芽,摊于掌心,“这就是龙井43。没有它,就没有今天的梅家坞。”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在富阳开展实验,着力培育一种“最配杭州”的茶,龙井43应运而生。不过,谁来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在当时,包括梅家坞在内,几乎所有杭城及周边茶农都持观望态度。

  自诩“见过世面”的卢新,萌生了挑战之意。

  “以前出产的茶叶,芽小味涩,不禁泡。如果农科院推广的新品种不好,那科学家的研究有何意义?”基于这一逻辑,卢新不顾同村老茶农的劝阻,亲自上山,刨掉了自家茶园的两厘地,种上了龙井43。

  “剩下的,就交给时间来证明。”卢新对自己说。

  3年后的春天,他的“大胆”迎来了收获:较之老种,新品芽叶挺秀光滑、色泽嫩绿,茶汤香郁持久、味甘醇爽。更令人欣喜的是,该品种育芽能力强、发芽早,大大提升了春茶的出产量。

  在卢新的言传身推下,百余户村民也纷纷种起龙井43。如今,杭州全市包括狮(峰)、龙(井)、云(栖)、虎(跑)、梅(家坞)五大核心产区在内的50余万亩茶园,均种植了这款优质茶种,年产量约3万吨。

  岁岁逢春,满山绿意盎然的新茶,回馈着茶农们一年的辛劳。茶香萦绕的梅家坞,正式走上了“吃茶叶饭”的乡村革新路。

W020190419709778864788.JPG

2000年,梅家坞周边交通设施得以提升,村子也逐步走向振兴。受访者 卢新 供图

  一波弄潮

  茶人下海谋致富

  好茶初长成,只待有缘人。

  在统购统销时代,茶农们不用思考销售问题。1984年,梅家坞村开始包产到户,茶叶走进市场。此后十多年里,因龙井茶市场混乱等因素,导致梅家坞龙井茶滞销严重,有些茶农的茶在家积压数年。

  面对困境,卢新下决心带着村民走出一条市场化道路。

  1997年,他在马市街附近开了一家茶叶商行,这也是杭州第一家专门经营梅家坞龙井的门店。卢新希望通过这个窗口,让更多人对曾经“遗世独立”的梅家坞及龙井茶加深认识。

  一年后,位于西半球的希腊雅典,以梅家坞茶为代表的龙井茶斩获第27届世界优质食品评选会最高荣誉“金棕榈奖”。

  彼时的东半球,卢新与家人又干了几件轰动茶界的事:全面收购梅家坞特一级、特二级龙井,实现市场垄断;前往北京进行“梅家坞”龙井的商标之争等。正是有了这些尝试和突破,梅家坞村的茶农们不仅守住了世代为生的茶园,也开拓了振兴发展的“茶业”。

  2000年5月1日,随着梅灵隧道的开通,四面八方的游客潮涌而入,这个寂静了600多年的茶村,瞬间被点燃了激情。茶农们种茶卖茶之余,还搞起了茶馆、农家乐等副业。到2002年7月28日,梅家坞茶文化特色街正式开街,1500米的长街上林立着大大小小130多家茶楼,家家生意都不错。

  顺应时代的卢家人亦不落于人后。冲着卢氏好茶之名,卢家的茶庄、茶铺开一家火一家,许多外地爱茶者不远千里,只为贪恋那一杯卢新亲手炒制的道地龙井。由此一传十、十传百,卢新茶铺声名远播,甚至在茶界掀起了一波“梅坞龙井”热潮。

  “名气大了,茶叶的销路越来越好,我们的日子也更有滋有味。”梅家坞茶农仇玉华这样说道。

  再回首,梅家坞在“百年茶村”之外,已多了数个象征砥砺奋进的新标签——“全面小康建设示范村”、“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等。

  “80后”“90后”们未必耳熟梅家坞改革弄潮的光辉岁月,但他们一定听过“梅坞女儿不外嫁”的网红段子,也一定到“杭城必去茶馆”的卢新茶铺打过卡。个中动静,无不折射出梅坞茶人经济蜕变后的幸福生活。而这份“军功章”上,刻有卢新的名字。

IMG_4885.JPG

12岁学艺以来,已逾花甲的卢新至今仍熟练掌握着传统炒茶技艺。

  一份痴念

  回归深山付初心

  2002年,卢新任梅家坞村委会主任,却在一年后辞去职务,包下200多亩荒山,投入全部身家,辟地种茶。

  那一年,他50岁。

  早在12岁,卢新就与同村年龄相仿的男孩一起开始学习炒茶。这一梅家坞男人们必须掌握的“技能”,卢新可谓炉火纯青。“茶不离锅,手不离茶,要不停地翻炒,推、磨、扣、抓、荡……每一个流程都不能丢,这样才能炒出真正的好茶。”卢新说,自己就一个念头,“做出真正的好龙井,树好这块‘金招牌’。”

  仿若因果轮回,在诞生第一株龙井43的富阳,卢新找到了他梦寐以求的育茶“宝地”——大庄村茅草湾。经过检测,这里的土地各项指标与梅家坞相近,有机质含量高,适合种茶。

  世人难以想象那片山有多荒,当地村民的说法是“我们一辈子都没上去过”。卢新的妻小到山脚下,抬头一看,瞬间傻了眼——望无边际的山峦,没路、没电、没水,纯靠人工开辟。受不了父亲去吃那个苦,那时还在读中学的女儿回家后一直哭。

  尽管如此,卢新没有退缩,垦荒育种,忙起来一天只吃一顿饭,常常多日睡不了一个安稳觉。茶树出芽前,他每天还要巡山,每次徒步1公里多。对于一个老人而言,并不是件轻松的事。“权当是锻炼身体了。”卢新神色淡然。

  2018年,是卢新开荒的第15年,他终于等来了希望中的龙井。新茶无论色香形,都远超现有顶级龙井。

  茶香无惧山高。实际上,未等卢家新茶问世,G20杭州峰会宣传片摄制组就亲赴卢新富阳的茶山取景。

  这些年,大庄村的村民看着卢新开荒、种茶、制茶,也开始纷纷效仿。

  据大庄村村委主任丁盛介绍,全村已种植了4000多亩茶树,今年茶叶收入4000多万元,一户家庭最少也能赚十几万元。眼下,村里的茶农都亲切地称卢新为“老爷子”。

  “今年开始,我们要做好茶文化,不仅要改变整个村容村貌,还要在村里建‘茶叶市场’,打好本土茶叶的品牌。”丁盛说。

  采访接近尾声,饮尽杯中最后一口馥香,卢新望着窗外低喃:“择一事忠一世,父亲教的,我都没忘。”

  对茶秉持一份“痴念”,卢新的“茶生”还在继续。


标签:龙井茶;茶叶;梦想 编辑:冯一伦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9-2023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