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2019全国两会 > 本网原创 正文

两会走笔丨中国话语 大德所系

发布时间:2019-03-05 21:51:35 来源:浙江新闻客户端 评论员 王玉宝

  中国古人将“三不朽”功德定义为“立德”“立功”“立言”。对中国当代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来说,他们正迎来一个“立言”的“黄金时代”。

  看望参加全国政协会议的社科界委员,凸显了习近平总书记对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一贯重视。“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要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提出具有自主性、独创性的理论观点。”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这一要求,也延续着他对中国理论界开拓创新的一贯期待。

  这是一片实践的沃土,这是一个创新的时代。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伟大实践,可谓亘古未有。用习总书记的话说,“无论是在中华民族历史上,还是世界历史上,这都是一部感天动地的奋斗史诗”。惟其独特性迥异于其他时代、其他民族,这段实践才会有一种由内而外、异于平常的理论化冲动。“把中国的事说清楚”,这已经不只是理论工作者的职业所系,而是已经成为全社会的期待。习近平总书记之所以反复看望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召开哲学社会科学座谈会、力推马克思主义创新发展,实际正是回应历史深处的脉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若不能趁势而上、推陈出新,就将白白错失历史赐予的“立言”机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这“四个自信”为我们耳熟能详。但无论是理论自信还是文化自信,都不是空洞的,亦绝非可以自我定论的。必须让理论从实践洪流中喷薄而出,使之诠释实践,为实践提供前瞻性指引,惟此才能成就真正自信的理论。

  理论也绝非只是一种晦涩的理性表达,而是与国家地位和发展权利紧密相连。于一个国家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而言,由理论建构起来的话语方式、话语体系,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倘若中国的理论不能有效解释中国的实践,假如我们对世界的认知只能定于西方理论框架之一尊,那么社会制度、实践范式选择的多样性也将失去话语支撑、理论支撑。

  中国人要继续干出一番创造惊天动地的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瑰丽愿景,就必须在理论创新上有实质性建树。当然,这种建树,绝非是自闭于书斋的自我运动,而是走向火热实践,为人民代言,为时代书写。用习总书记的话说,就是“多到实地调查研究,了解百姓生活状况、把握群众思想脉搏,着眼群众需要解疑释惑、阐明道理,把学问写进群众心坎里”。

  这种建树更不是照搬照抄西方理论范式,而是必须带有浓烈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蕴藏中国人看世界的眼光、见识、智慧。一方面,我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指导地位,以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解释世界、揭示规律,同时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另一方面,则要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精髓,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提出能够体现中国立场、中国智慧、中国价值的理念、主张、方案,让世界真正理解“发展中的中国”“开放中的中国”“为人类文明作贡献的中国”。

责任编辑:沈正玺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9-2023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