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一个规模不大的开工典礼之后,杭州西湖隧道工程于去年12月28日悄然启动。专家瞩目,市民关注。为此,记者采访了工程建设指挥部的韩幼叔副总指挥。他用“一天都不能耽误”开始了“西湖隧道”工程的话题。
创“世界隧道史第一速度”
用9个月时间,建成西湖湖底隧道,按照有关人士的戏言是“完成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是,到今年国庆节,按照预定的时间表,西湖隧道果真建成通车的话,那将创造“世界隧道史上的第一速度”。西湖隧道采用双孔双向定向四车道,从线路走向看,湖滨路隧道沿环城西路、在教场路以南设隧道北端出入口,然后向南与西湖堤岸平行穿过西湖,再于一公园湖岸边分叉为两个单孔双车道。其中西线全长1280米,从环城西路进口到南山路出口,在南山路人民路以北与地面道路相接;其中东线全长1250米,从解放路进口到环城西路出口,沿解放路向东设隧道入口,在解放路与延安路交叉口天桥处接地面道路。西湖隧道建成以后的设计时速是每小时40公里,远期的最大设计流量是每小时通过机动车2400辆。西湖隧道开通以后,允许通行的是12座以下的小型机动车。大型机动车将走新开辟的东坡路。
把西湖拦截7个月
西湖隧道分为三个段,六公园岸上段、一公园岸上段和湖底段。湖底段大概有800米到900米长,而岸上的进出口大约100米左右。届时,湖底隧道的结构宽20米,高5米,隧道内高度是3.6米,加上交通指示牌、照明灯等,隧道内限制的通行高度是3.2米。隧道结构的顶部离西湖湖底的土层相隔只有1米。这样,据工程建设指挥部的韩副总指挥介绍,西湖隧道施工采用的将是“大开挖”法。具体的方法是:首先要在西湖湖面上筑一条长长的围堰,通俗地说,就是临时修建一条“坝”,将西湖湖水隔开,这个工程大约在今年春节以前完成。然后,把靠近湖岸的水全部抽干,大约会排出30万立方米的湖水。接着进行的隧道开挖,挖出泥土大约是15万立方米,然后进行是钢筋混凝土层建设等工程结构施工。在隧道完成以后要进行测试,一切正常之后,就要复水。围堰从筑起到8月底隧道结构部分完成之后拆除,大坝将在西湖上存在7个多月,这对西湖景观可能会有影响,需要游客的理解
在技术上没有问题
据有关人士透露,这次具体参与西湖隧道施工的是全国实力最强的两大隧道施工公司——上海隧道公司和中铁隧道集团一公司,国内大型隧道施工许多都是他们做的,可谓经验丰富。而这次采取的这套“大开挖”技术,也是国际上比较成熟的一种常规施工技术。从杭州市的地质结构来分析,西湖湖底30米为软土层。建隧道必须在技术上对沉降等问题予以高度重视。现在,指挥部对于在施工和今后可能出现的两个问题都予以了特别考虑,一是解决沉降问题,一个是解决抗浮因素。工程指挥部的最大关注点是如何确保无塌陷,如何防止渗漏,因为隧道离湖底特别近。用专业的术语,这次隧道使用的是结构制防水,做好结构与结构的衔接,防止结构沉降。具体防止沉降的办法,指挥部考虑主要是两点:一是利用“换土”法,将西湖隧道底部的松软土换成坚固的土层,以提高单位面积的荷载能力;二是利用受力面扩大的办法,来增强土地层的荷载能力。这一切措施将有检验的数据为保障。同时,在工程结构完成以后,还需要复土和复水,以恢复西湖原貌,此时,隧道像一个空盒子,在水中会遇到浮力的问题,所以,在设计处理时,指挥部还将通过结构重量抗衡等诸多手段解决抗浮因素。在采访中,指挥部有关人士反复强调,已经将西湖隧道的种种可能涉及到的安全系数全部考虑进去了,在设计上不会有任何问题。只要把好质量关,施工到位,安全是没有问题的。
运土卡车每天进出600辆
西湖隧道工程现在进行的是管线的迁移,同时,一公园、六公园进出口的施工也将相继开始,岸上施工大约是各100米左右,预计在今年“五一”黄金周前要完成主要工程,以便尽可能减少对西湖交通和旅游的影响。记者发现,西湖隧道工程在岸上采取的是打桩维护施工法(又称SMW施工法),这个方法可以减少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它首先就是用打桩来固定需要开挖的隧道,然后从上面往下挖,接着进行隧道的结构施工,再是复土,恢复路面和交通。岸上施工和湖底施工都需要挖土,也需要复土,所以,大量泥土的进出不可避免地会影响到周边环境。预计整个工程的进出运土量大约在20万立方左右,换言之,就是用5吨的卡车来运的话,施工期间,平均每天要进出600辆车次。工程指挥部安排是进出车辆尽可能在晚上,白天少动,但是,由于施工的封闭道路和车辆的进出,对人们的交通、生活也会带来一定程度的影响,希望能够理解的。
四大设备支撑隧道运行
对于西湖隧道而言,最后一项工程是设备安装,需要安装的有四大设备。
●通风系统隧道在湖底,大量汽车尾气的排放势必需要强有力的通风系统的支撑。
●照明系统否则隧道里面将是漆黑一片了。
●监控系统人们通过自动监控来对隧道内部道路进行全段监控,通过管理室、值班室来对各种系统的正常运作进行监控。
●排水系统因为隧道是两头高中间低,下雨等积水将不可避免地向隧道中央积聚,加上大量污水的处理。
新闻链接:看看人家的水底隧道怎么建
A、我国第一条水底公路隧道——打浦路隧道
上海打浦路隧道筹建始于1965年。打浦路隧道设计为单管双车道,全长2736米,车道宽7.07米,高4.4米。通行机动车,每小时双向最大通行能力为1000辆。经过6年建设,黄浦江上第一个越江工程于1971年6月建成通车。为缓解客货车过黄浦江难起到了较大的作用。
B、我国第一条双管双层越江隧道——复兴东路越江隧道
上海复兴东路双层越江隧道西起浦西复兴东路、光启路,东至浦东张杨路、崂山东路,工程全长2785米,其中江底隧道长1214米,岸边段长1571米。隧道空间一分为二,上层是两条小型车车道,下层是1条大型车道加1条紧急停车带。小车道净高为6米,底层大车道净高为4米。和单层隧道相比,复兴东路双层隧道投资增加不多,而通行能力有了很大提高。
这条隧道建设将在黄浦江两岸分设浦东、浦西两个工作井,同步开工,双向推进。
从目前设计的预计工期来看,上海黄浦江复兴东路越江隧道有望成为世界上首条投入正式运营的双管双层6车道隧道。
C、亚洲最大的沉管隧道——上海外环线泰和路越江隧道
上海外环线泰和路越江隧道将于年内开工建设,建成后将成为世界第三、亚洲第一的沉管隧道。它东起浦东三岔港,西至浦西吴淞公园附近,全长约2800米。根据目前的设计,沉管部分全长700多米,由3条平行管道组成,其中有2条管道内分别设置3车道,另一条为2车道,以便根据浦东、浦西的交通情况合理控制车流量。沉管隧道宽度达43米,设计车速为每小时80公里。预计整个工程需要3年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