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7月15日上午消息(记者
杨晓燕)尽管遭遇非典疫情,今年上半年,浙江经济发展仍保持较快增长,主要经济指标继续好于全国平均水平。初步测算,上半年全省国内生产总值4120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2.7%,尽管增幅比一季度回落0.6个百分点,但与去年同期相比仍高出0.7个百分点,整体经济继续在较高的增长平台上运行。省统计局在上午的浙江经济运行情况新闻发布会上通报了这一消息。
根据省统计局提供的资料,2003年1到6月,我省该市国民经济运行情况主要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工业、建筑业继续保持较快增长。上半年,全省工业增加值1966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4.2%,对GDP的增长贡献率达到55.5%,比一季度提高3.3个百分点。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404.1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1.8%。建筑业也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上半年全省建筑业增加值181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8.2%,增幅比一季度和去年同期分别提高3.2和7.2个百分点,对GDP的增长贡献率达到5.8%。
农业结构调整继续推进。上半年全省农业增加值288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6%。在春季农作物播种面积中,经济作物占72.1%,春粮面积占17.3%。春粮和早稻生产继续下降,预计春粮产量40.8万吨,下降15.4%。早稻播种面积预计135.8千公顷,下降36.9%。花卉苗木发展势头迅猛,春播面积增长近1倍,春播果用瓜面积增长41.3%。春季蔬菜面积与上年持平。生猪生产形势良好。渔业产量略有下降,上半年水产品产量比去年同期减少3.7%。
第三产业增幅有所回落。上半年,全省第三产业增加值1685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2.6%,增幅比一季度和去年同期分别回落0.8和0.3个百分点,对GDP的增长贡献率为37.7%,比一季度回落4.5个百分点。旅游、餐饮、贸易、交通等服务行业受非典影响,二季度收入出现明显回落。但进入5月中下旬以来,餐饮、贸易、交通运输业迅速回升,现已基本恢复到正常状态;省内短途旅游也已开始复苏,尤其是生态游、健康游恢复得比较快。
投资继续保持高速增长,民间投资活跃。上半年,全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857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38.8%,增幅同比提高15.3个百分点。投资的高增长是重大项目加快实施、园区建设兴起高潮、民间投资增加等众多因素共同推动的结果。
民间投资进一步活跃。上半年全省非国有投资(新口径,不包括国有控股)1217亿元,占全社会投资的65.5%,其中民间投资1083亿元,占58.3%。
消费需求增幅回落,目前回落幅度明显减小。上半年,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4597元,比去年同期实际增长7.3%,增幅比一季度回落4.7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累计1501.9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8.6%,增幅比一季度回落2.4个百分点。但进入5月中下旬以来,消费品市场人气开始回升,被非典压抑了一段时间的购买欲望开始得到释放。
外贸出口和利用外资继续保持良好增长势头。上半年,全省外贸出口181.1亿美元,进口93.3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42.0%和83.9%,其中出口增幅比一季度提高4.2个百分点,6月份出口34.1亿美元,月出口额创历史新高。新批外商直接投资企业1996个,比去年同期增加567个,合同外资49.17亿美元,实际到位21.66亿美元,分别增长54.7%和63.3%。从现在看,非典对外贸出口和利用外资影响并不十分明显,相反,4、5月份非典疫情蔓延期间,广东等疫情较重地区的部分外贸订单有转移到我省的现象。
财政和金融对经济支持的力度进一步加大。上半年,全省财政总收入729.4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5.1%。全省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378.5亿元,完成年度预算的47.0%,比去年同期增长22.7%。支出增幅较高的主要是科技支出、卫生支出、社会保障和抚恤社救支出、政策性补贴支出等。6月末,全省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达到14197.6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31.6%;贷款余额11109.7亿元,增长45.6%,我省已成为继广东、上海和北京之后第4个贷款余额突破万亿元大关的省份,贷款增幅创历史新高。
居民收入持续增长。上半年,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945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1.4%,考虑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1.5%,实际增幅比一季度回落1.1个百分点。上半年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3310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3%,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1.9%,与一季度11.6%的增幅基本持平,高于去年同期8.8%的实际增幅。在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中,来自家庭经营第一产业的现金收入人均636元,同比增长16%,是1996年以来同期增幅最高的一年;来自家庭经营二、三产业的现金收入增长24.2%,占全部现金收入增加额近一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