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着白衬衫、蓝西裤,肩披红飘带,当中天建设集团选出来的100名优秀务工人员出现在西子湖畔时,立刻吸引了游人的目光。这支来自内蒙古、陕西、河南以及省内的建筑工人旅游队伍,成为金秋西湖边的一道风景。
我省部分地区“民工荒”警报屡响不止,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醒悟,用心去留住民工。中天建设集团组织优秀务工人员到总部杭州接受表彰并旅游,体现了浙江民企的远见。塔吊司机赵龙说:“‘民工荒’使我们民工的生存状况出现转机,不仅在政治上得到企业关心,生活待遇也提高了。”
“民工荒”使企业和民工都面临机遇与挑战。
机遇:民工短缺促使企业善待民工
10月的义乌已走出缺水、缺电的阴影,3万多家中小企业恢复生产,迎来又一个用工高峰期,不少民工已开始回流。但据车站工作人员介绍,与去年同期相比,外来民工起码少了两至三成。市劳动力市场也有些清淡,一职介所负责人无奈地说,最近外来民工的数量与以往过年时一样少。问及招工情况,“百思得”、“华鸿”等企业人员反映:招工太难了,普通员工和技工都缺,劳动力普遍不足。
但一位刚从某企业“跑工”,又到劳动力市场找工作的河南民工说,这是民工改善待遇的机遇。他算了一笔账:在义乌打工近10年,从最初每月600元工资到现在660元,工资没加多少。干得多拿得不多,加上劳动环境又没多少改善,民工怎能在这样的企业呆下去?他认为,企业主要想留住民工,不仅工资要合理,还要善待民工。
这种现象已引起人们的重视。“浪莎袜业”给民工盖了公寓楼,工资都当月足额发放,多劳多得,一线员工的工资普遍比后勤人员高,能拿到1300元甚至更多。据了解,“浪莎”招人较容易,有时还要“开后门”,也没有出现“跑工现象”。
同样的情况出现在嘉兴市人才公寓工地,这里民工也能安心工作。34岁的水电工胡锡堂介绍:以前在别的工地干活,晚上住工棚,铺块木板就当床了。现在工资有1000多元,从不拖欠和克扣工资,做得好还有奖;生活上也照顾,每人都有一张床,工棚里还有卫生间和装了淋浴器的洗漱间;业余生活也丰富,看电视、打乒乓球,民工们都很珍惜这份工作。
专家认为,造成“民工荒”原因是多方面的,而民工工资待遇偏低、合法权益缺乏保障是主因。中天建设集团负责人认为,“民工荒”逼得企业必须做到“先让员工满意”,才能让客户满意。据了解,中天集团已设立了民工投诉电话,谁损害民工合法权益,民工可直接向总部投诉。有个项目经理拖欠员工一个月工资,员工举报后,集团不仅解决了欠薪,还对项目经理进行了处罚。
挑战:产业升级亟需民工提高素质
杭州市外来劳动力市场门前,这几天依然人声鼎沸。一职介所负责人对那些盲目来杭的外来民工,耐心地解释:“杭城缺的是有技能的熟练工。你们最好还是先回去接受技能培训,这样找工作就容易。”
省劳动管理服务局的一位负责人认为,今年我省各地出现的“民工荒”,主要是技能性的“民工荒”。由于产业升级,我省部分岗位技术要求越来越高,无形中提高了民工就业的门槛。一方面,企业难以招到有技能的民工;另一方面,劳力型民工找不到工作。这位负责人说:“如果民工能提高素质和技能,转变择业观,在浙江就能实现就业。”
在杭城某工地当架子工的丽水籍民工钱新华说,过去搭的是五六层高的住宅,用的是竹子、木条,凭经验就行了,而现在盖的是30多层的高层建筑,搭个架子也有施工图纸和要求,如果不懂这些,怎么能当好架子工?
一些街道招收社工时,也注明了“懂家用电器维修、管道疏通”等要求。采荷街道党委书记徐美娟说,社区工作者应该是多面手,清洁工也不例外,这样才能为居民做好服务。据介绍,那些在家乡经过职业培训的民工,像衢州保姆,由于有一定的服务技能,被录取的机会就多。来自龙游的保姆李芸,5年前曾来杭找工作,当时很难找。后来她参加了县里组织的保姆培训班,学了科学育儿、家庭心理学等,来杭第二天就找到了工作。她说:“有没有技能,确实不一样。”
有一技之长的民工,已成为企业竞相争夺的“宝贝”。今年37岁、来自内蒙古的民工卢文喜,精通提升机、塔吊的维修。两年前他加盟浙江一企业时,工资就比一般民工高一倍。他经多次试验,用钢板替代钢丝绳,革新出一套用钢板连接的提升机,已在建筑行业推广应用。现在,他已是高级技师。
如今,像李芸、卢文喜这样的民工,越来越多,也越来越被企业重视。作为新一代民工,他们走出了缺文化、少技能的老一代民工那种靠体力和汗水打工的模式,靠努力学习工作技能,适应环境,融入社会,为自己赢得了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