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月1日起,武汉市新华书店有限公司旗下的49家门店的所有图书包括音像制品实行常年全线打折,最大折扣甚至达到50%。
此举一出,顿时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业内开始关注新华书店在武汉率先推出的打折举措,会不会使得图书定价长期虚高的现状得以扭转?而我省的读者关心的是浙江的新华书店是否会因此打破从不打折的惯例?
昨天,记者从省新华书店和杭州市新华书店了解到,不仅武汉市新华书店的打折风不会刮到浙江,而且杭城的业内人士几乎异口同声地对武汉新华书店的举动表示谴责,认为此举扰乱了书市。
降价空间 徐冲:“他们疯了”
浙江博库书城副总经理徐冲对武汉新华书店打折一事颇为关注,同样是属于新华书店系统,但徐冲对此举有着截然相反的看法,他用“他们疯了,失去理智了”来形容武汉的同行。徐冲甚至表示:“他们说‘卖6折还有30%的空间’,那就是说4.2折就能进到货。如果真是这样,那我就向他们要货好了。我们现在根本不可能从出版社拿到4.2折的书。”
在杭州,很多民营书店常年打8折,而新华书店却从没“松口”过,很多读者都不明白,买同样的书,为什么花的钱却不一样?对此,杭州市新华书店有限公司总经理许悦的解释是,一方面,和民营书店相比,新华书店的运作成本要高很多;另一方面,民营书店提供的图书品种少,可以选择卖有利可图的书,但新华书店是综合性的书店,在保证品种齐全的同时,势必会产生大量冷门图书导致亏损。
书价虚高 许悦:“不是绝对”
普通老百姓对近年来的书价颇有微词,就连许多业内人士也认为,自从1996年书价出现一个飞跃后,一直居高不下。省新闻出版集团出版管理部副主任孔则吾给记者举了个例子,他说:“美国的平装书一般是5到6美元,是中国同类图书的两倍,而美国普通百姓的收入则是中国百姓的10倍,很明显,中国的书价是相对偏高的。”书价之所以被认为虚高,业内人士分析认为,一方面,出版社的定价不够规范,监督机制也不够完善;另一方面,书价已经陷入了怪圈:书价过高,读者买不起书,使得图书销量减少,为了保证利益,出版社就把积压的图书成本也算在了书价里,这样就更加剧了书价的居高不下。简言之,书价越高,读者越买不起;而读者越不买,书价就越高,形成恶性循环。
不过,许悦认为,书价高不高,“不是绝对的”,他说:“对于杭州这样的经济发达地区,现在的书价并不算高。如果书价真的偏高,读者买不起书,那么,书店的销售额就应该相应减少,但是2004年,杭州市庆春路购书中心的销售额为6000多万元,比2003年增加了800多万元;杭州文二路浙江图书大厦的销售额去年也达到了5000多万元。”
书店打折 孔则吾:“扰乱书市” 虽然武汉新华书店的打折举措赢得了一些叫好声,赞成者认为,从长远看打折可以触动整个出版发行产业链的变革——降低图书成本,让图书定价受市场调节,真正使读者得到实惠。但孔则吾在接受采访时很肯定地告诉记者,武汉新华书店的打折行为肯定是短期行为,从武汉刮起的这股“打折风”不可能波及我省。“他们之所以这样做,很有可能是想通过阶段性的打折行为,挤掉竞争者。他们此举只会扰乱书市。”孔则吾说:“长期打折显然是不太可行的。就以我省的新华书店为例,不打折利润尚且不高,如果打折,那么必然亏损。”
民营书店之所以能生存,是因为现在图书市场存在“双重价格”,民营书店的折扣让它能够从新华书店中分流一部分读者,如果新华书店也打折,那么民营书店怎么办?接受记者采访的我省书市业内人士普遍认为,新华书店打折很有可能扰乱书市——为了生存,书店竞相打折,书价只会变得越来越虚,最终导致消费者完全不信任现有的图书价格体系;而书店在减少利润的同时,势必会要求出版社给它更低的折扣,这样一来,出版社惟一的办法就是把价格标得更高。“打折是不利于书价下降的。”徐冲下了这样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