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水发类蔬菜食品加工业调查
www.zjol.com.cn
2005年01月12日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
尽管从外表来看,经过手工作坊加工后上市的绿笋显得特别白嫩丰硕,海带显得特别青翠滋润,然而,购买这些水发加工类蔬菜食品的消费者并不多。传统的水发食品如今缘何不再吃香?近日,记者对宁波市江东、江北、海曙、鄞州、北仑等5个区的一些水发蔬菜食品加工场所进行采访,从中寻找答案。 据了解,目前宁波市的干、鲜蔬菜水发加工多数由无证个体户经营的小型家庭作坊手工生产。在宁波市老城区内从事蔬菜干制品水发的经营户约30家,日均上市水发蔬菜产品20吨左右,销售对象主要是一些快餐店、低收入家庭和外来打工者。 记者采访的5家作坊均设施简陋,生产、生活场所混在一室,一台水泵、一两个供应热水的罐锅和数只缸、桶、盆等便是全部家当。在作坊只要呆上片刻,弥漫的异味就让你忍受不了。江东一家作坊业主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说,通常1公斤笋干通过不断吸收水分,可以增重到7公斤。具体水作加工过程为热水煮4小时、焖发10小时,再在冷水中浸泡2天左右。 生产水发蔬菜产品需要大量的水资源,水源质量问题直接关系到水发类产品质量的优劣。然而,记者发现被采访的5家水作坊,用来生产水发产品的取水河道却是水面垃圾漂浮,水质混浊不清,有的河道边缘水域沙虫旺发。在这些作坊里,记者看到用来生产水发产品的居然是工业用化学原料“保险粉”、烧碱和“吊白块”。作坊业主告诉记者,这些原料大都是用来催发干制食品快速膨胀的。应该说,宁波市水发食品生产经营中的违法行为经常受到有关部门的严肃查处,但为何屡禁不止?究其原因,这一行的从业人员基本上是来甬打工的外来人口,仅仅靠打击只能起到“治标”作用。解决水发食品质量安全问题的根本出路,还在于改变其落后的生产方式。实践证明,同样是水发加工类蔬菜,宁波市的豆芽产品已经在全国率先成功地实行了无公害工厂化生产。在当前人们越来越注重食品质量安全的情况下,甬城其他水发类食品能否走上无公害工厂化生产道路?
来源:
浙江日报
作者:
记者 蒋勇 通讯员 沈明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