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科教文卫新闻 正文
文字: 大  中  小     打印 

大学城陪读父母生存调查
www.zjol.com.cn  2005年01月13日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

  杭州下沙大学城,中国最大的高教园区之一。十多所高校汇集这里,生活着来自全国各地的十多万名大学生。

  因为牵挂,不少学生的父母不远千里,来到下沙,来到孩子身边,形成大学城里的特殊群体:陪读父母。

  有很多陪读父母来自经济相对不发达地区。孩子高昂的学费、生活费让他们感到很大压力,如果在当地打工,收入很少。他们觉得还不如跟着孩子来杭州,就在大学城打工,既能挣钱,又能照顾孩子。虽然现在的人数还不多,但有专家预测,未来几年,陪读父母会越来越多。

  这些陪读父母工作、生活状况怎么样呢?1月11日,记者来到下沙大学城,走近陪读父母。
  
  单纯陪读少兼工兼陪多

  在采访中,记者发现,绝大多数学生不能理解父母的陪读行为。记者随机询问了二十多位学生,没有一个愿意让父母来陪读,哪怕是在学校里做后勤工作。很多陪读父母渴望被理解,特别是被他们的孩子理解。

  记者还发现,下沙大学城的陪读父母中,单纯陪读的并不多。

  在下沙大学城离高校群较近的元成村、下沙村、上沙村和东方村,记者对租房住户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真正在村里租房和孩子共住的陪读户很少。记者挨家挨户地询问了50多户人家,只有两户存在陪读父母和孩子同住的现象。

  现在的陪读父母,绝大多数是在学校里面做后勤,一般学校会给他们提供住宿,有的在外面租房子,但他们一般不与孩子同住。
  
  陪读身份:儿子所在学校的清洁员
  孩子态度:极力反对
  近况:心碎返乡
  
  1月9日,下沙大学城某大学的清洁工李静阿姨遗憾地离开岗位,回到河北老家。

  李阿姨离开的原因是儿子的反对。儿子读大二。2004年9月,下岗后无事可干的她为了有个工作,也为了减轻家庭经济负担,并且可以看到儿子,就来到大学做后勤工作。每个月,她能挣到六七百元。

  但是,从她到大学的那一天开始,儿子就极力反对,并且一再对母亲声明,不许在校园里让别人看出他们是母子。在学校里,儿子看到李阿姨时,从来不叫她,甚至连看也不愿意看她一眼。就在前几天,儿子与女朋友在校园里走过时,李阿姨的扫帚碰到儿子女朋友的脚,他居然大喊:“你怎么扫地的,不会扫就别扫!”

  那一次,李阿姨的心彻底碎了。不堪巨大心理压力的她决定回家。回到家的李阿姨又没了工作,她又要开始为孩子的学费发愁了。
  
  陪读身份:儿子学校附近大学宿舍管理员
  孩子态度:反对
  想法:别处能找到工作的话,不会陪读
  
  周阿姨是浙江理工大学一幢学生宿舍楼的管理员,她儿子在附近的中国计量大学读大三。

  周阿姨家在黑龙江齐齐哈尔市。以前她一直在当地一家国有企业上班,2004年11月,由于企业改制,她下岗了。还不到50岁就没了工作,周阿姨非常不适应。与丈夫两个人的收入只能维持家庭日常最低开支,而儿子每年的学费、生活费就要上万,怎么办?周阿姨有了外出打工的念头。

  去哪儿打工呢?周阿姨觉得在东北比较难找工作,收入也低,她和一块下岗的姐妹们决定,到南方看看。一次与儿子通电话时,儿子无意中说起他所在的下沙大学城是新建的,很多大学缺少后勤工作人员。周阿姨觉得去下沙做大学后勤工作不错,既能挣到钱,又能经常看到儿子,就和姐妹们商量着来下沙大学城。大家也都很赞成。巧的是,与她一起下岗的姐妹中,还有两位的孩子也在下沙大学城上学。

  但是,当周阿姨把自己要来下沙做大学后勤工作的事告诉儿子时,儿子却极力反对:“这怎么行呢?说出去我多丢人啊?你就在家呆着好了,千万别来下沙啊!”

  在孩子的反对下,周阿姨也有过一些犹豫,但一想到家里的经济状况,她还是下了决心。她对儿子进行了多次妥协,并答应了儿子不在他所在大学做后勤,平时尽量少见面的要求。2004年12月,周阿姨来到了下沙,并且很快在浙江理工大学找到了一份宿舍管理员的工作。

  前几天,周阿姨拿到了第一笔工资700元。她对记者说:“这份工作还不算累,挣的钱虽然说不是很多,但足够我和儿子每月生活费了,另外还能有点节余,加上我的下岗工资和丈夫的工资,以后供儿子读研都没问题。”

  周阿姨觉得自己并不算是严格意义上的陪读,她平时很少和孩子见面,最多周末见一次一起吃餐饭,更不住在一块儿。她说出来的主要目的是挣钱养家,这样并没有什么不好。她希望儿子能够更多地理解她。她说,如果在家有工作或者在这儿找不到工作,她是肯定不会留在下沙的。
  
  陪读身份:宿舍楼管理员(有意避开女儿宿舍)
  孩子态度:不乐意,但同意
  近况:与学生们相处融洽,反倒觉得冷淡了女儿
  
  “阿姨,帮我热一下饭!”

  “阿姨,我的包放在这儿,帮我看一会儿!”
  “阿姨,你这儿有感冒药吗?我有点感冒了。”

  当记者在浙江传媒学院的一个学生宿舍楼管理员办公室见到王桂芝时,她正忙着帮学生们做这做那,手一直没有停,脸上也一直挂着笑容。

  “虽然热饭、看东西、送药并不是我份内的事儿,但我还是特别乐意为孩子们服务,我觉得这样很开心。”王阿姨对记者说。

  王桂芝是河南郑州人,她从小就向往大学生活。由于各种原因,在她该读大学的年龄没能读上,为此她遗憾了二十多年。

  2004年9月,因为单位效益不好,王阿姨内退了。正好这时,女儿也要上大学了。看着一脸幸福的女儿,她由衷羡慕,逢人就说:“我真的好妒忌我女儿,真想一起去大学,就算不读书,能在那儿呆着也好!”

  在给女儿打点好行李后,她郑重地和女儿商量:“我和你一起去大学好不好,如果能找到工作,我就留下来,如果不能,我就回去,我现在退休在家也无聊。你知道的,我特别向往大学生活。”

  看到母亲渴望的眼神,女儿虽然不太乐意,但也点了点头。

  为了不让女儿有什么心理压力,找到宿舍管理员的工作后,王阿姨主动要求不与女儿一个宿舍楼。

  现在,王阿姨的工作非常开心,她与宿舍楼里的女生们关系非常好。前几天下大雪,她看到一个女孩穿得非常单薄,冻得瑟瑟发抖,便把女儿的衣服借给她穿。楼里的女孩们都说:“王阿姨做我们的宿管员,真是我们的福气。”

  而在与这些孩子们非常融洽的同时,王阿姨倒觉得有些冷淡了自己的女儿。她对记者说:“我虽然和女儿在一个大学里,但我关心其他同学的时间要大大多于关心女儿的时间。我觉得,对于孩子们而言,父母没在身边,更需要我的关心和帮助。我的女儿,自然有她宿舍楼阿姨的帮助。”

  王阿姨觉得,她已经深深喜欢上了这项工作,就算以后女儿毕业了,她还可能继续留在这儿当宿管员。说起陪读,她觉得如果单纯地为了陪孩子上学,是不可取的,但如果有份工作,而且与孩子保持相对独立的话,不应该受到歧视。她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人理解她的。
  
  纯陪读耽误孩子 边打工边陪最好

  说起陪读史,恐怕很难有人比得上吴惠芝阿姨的了。吴阿姨是辽宁人,她女儿曾在北京读大学和研究生,如今在浙江传媒学院任教,吴阿姨就一路从北京陪到了杭州,现在在传媒学院的学生宿舍做管理员。

  吴阿姨说,在北京时她是单纯陪读,在学校附近租了房子,时不时地去陪孩子几个月。她说,陪读父母,在北京的高校也比较多。

  但她发现,单纯的陪读对孩子的成长、生活自理能力的提高都不太有利,她曾试着减少陪孩子的时间,但每次回到家,又觉得没事做,又不自觉地回到了女儿身边。

  如今女儿毕业后来到了杭州,吴惠芝担心女儿一下子不适应南方生活。虽然女儿长大了,但从没长时间地离开母亲,她怕孩子在杭州过得不好,就跟着过来了。不过这回,她没有单纯地陪着孩子,而是找了一份宿舍管理员的工作,平时也有意培养女儿的独立生活能力。

  吴阿姨觉得,陪读并没有什么丢人的,特别是女孩,上大学时大多只有十八九岁,从小就没有独立生活过,生活自理能力普遍比较差,一下子到外地读大学怕很难适应,父母过去帮助一下也不是不可以。但她认为父母不应该过于关心,能在孩子所在的地方找个工作最好,比如做宿舍管理员。她觉得作为大学生的父母,更懂得如何关心照顾大学生。
  
  不要剥夺孩子的独立权利

  对于父母亲来大学陪读的现象,专家们是怎么看的呢?记者就此采访了浙江大学应用心理学的博士生导师王健教授。

  王教授对陪读现象一直很关注。他说,陪读现象不仅杭州有,全国各地都有,但国外没有,它有着明显的中国特色。

  王教授说,由于对现实社会的不确定感和不安全感,现在一些父母不放心上大学的孩子,便放弃工作去陪读,其实这样是很不必要的,孩子迟早要走上社会,早点让他们独立地成长才是最重要的。

  不过,王健也认为,很多四五十岁的大学生父母,下岗或退休在家后,在孩子学校所在地找份工作,挣点钱补充家庭收入,是合理的,应该被人们理解。他觉得,如果父母在陪读期间,能够让孩子独立生活,并且对他的健康成长进行适当指导,对孩子的成长也是有利的。但是,如果通过陪读代替孩子做理应由他自己做的事,比如洗衣服之类,这对孩子的成长是很不利的。王健认为,父母不应剥夺孩子独立成长的权利,可以帮助和指导,但不要代替。

  对于一些孩子不理解父母的陪读,甚至认为父母在学校里做后勤工作很丢人的现象,王教授觉得这些孩子的心理是很不健康的,是极度虚荣的表现,应该进行心理矫正。

  王健说,随着大学生数量的增加和中年下岗失业人员的增加,陪读现象还可能会存在很长一段时间,今后几年陪读父母还可能会有所增加。他觉得,社会各界应该关注这种现象,在陪读现象不能消失的情况下,父母对孩子陪读的方式也应该从包办式转为辅助式和帮助式,以更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来源: 今日早报  作者: 文/本报记者 王晨辉 摄/本报记者 吴国方

相关稿件:
 
 生活资讯 更多 
 联系方式  

真诚与社会各界合作
欢迎您提供新闻线索

新闻热线 0571-85310961
     0571-85311031
热线传真 0571-85310136
投稿邮箱 tougao@zjol.com.cn
联系地址 杭州体育场路178号
     浙江在线新闻中心
邮政编码 310039
责任编辑
陈雪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