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2005浙江两会 > 2004活力浙江 正文
   

归来吧浪迹天涯的游子 2004“海归”创业生活一瞥

www.zjol.com.cn  2005年02月22日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


  换一种视角看世界

  一个“海归”的自述

  王文(化名)毕业于国内一所重点大学的中文系,工作两年后于2001年到英国读书,两年后拿了工商管理硕士和营销管理硕士两个学位,于2003年10月份回到了杭州,目前是杭州一家外企的副总经理。

  关于出国的意外收获

  对王文来说,没去英国之前觉得出国仅是读了个书而已,这与从杭州到成都读了个书没有什么区别。但到了国外,发现原来现实情况很不一样。在国外做事情很开放,全是自己决定,自己做主,和中国人自己定位的传统、保守的性格截然相反。虽然中国人比外国人勤劳,但都属于劳碌命,没有想过享受生活。特别是中国人永远在被目标所奴役,为自己设定了许多目标,结果这些目标达到了,人生也就过去了。

  国外生活教给他许多规范,这是做事的另外一种原则。比如说去托一个人办事,如果办好了,他会跟老外说“这件事情我办好了”。国外的文化也告诉他“怎么去做”。比如说学校要求做一个方案,他就做了100多页,要是在中国,肯定只有3页纸,或者说根本就不用去做这个方案。

  关于国外生活的困惑

  在国外生活,王文说他没有困惑。他觉得作为中国人在国外生活是在适应国外的文化,而不是让文化适应你。如果老是觉得自己是中国人,这个不能做、那个不能做,这就是不对了。这让他看到了这个世界还有老外一种生活方式和另外一种文化。所以,现在无论他到世界任何一个地方都不会紧张,都能生活和生存,并不仅仅说自己能说几句英语。

  听说现在有许多“海归”回到国内很不适

  应,王文并没有这种感觉,相反,他觉得很适应,因为如果一件事情搞不定的话,他用国外的思维和方法很快就把它解决了。他认为应该尽量去接触一个文化,而不是用你自己的文化去批判一个文化。如果是那样的话,你就永远不会去接受另外一种文化。而且如果时时刻刻都把自己当作“海归”的话,心态永远都不会好;只有认为自己是中国人的时候心态才会好。

  关于两国文化的差异

  王文觉得在中国是被动地接受文化,但在国外就需要自己去争取。有些东西本来不属于自己的,但去争取了一下,就属于自己了,这是一件好事。在英国的时候,穿什么衣服永远没有人说你。一个人怎么穿衣服是他(她)自己的事情,是一种自由,别人无权干涉。回国后王文很不喜欢别人说喜欢怎么怎么之类的话。他觉得应该尊重每个人的生活方式。

  对于中国的传统教育,王文坦言4年中文系的生活给了他许多审美的手段,“如果我不是中文系的,我会觉得月亮就是月亮,而不会把它与情调‘明月松间照’之类的联系起来。”前几天到北京出差的他还特地跑到了故宫,一个人在大雪天里面走来走去。“我觉得我是在历史里漫游和神游,而且游得很远。”他经常会去买些《国家地理杂志》之类的去精神神游一下。

  王文发现中国的文化给了他一种浪漫主义的东西,让他学会用诗意的眼光去看事情。但从另外一个方面来说,光有这个文化是不够的,如果加上从国外文化中汲取的许多做事原则会更加完美。

前一页  [1]  [2]  [3]  [4]

来源:  作者:  编辑: 杨晓燕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