抖抖落在睫毛上的土,
他们与春天一起来到陌生的城市。
新的一年,新的诉求,新的祈盼。
他们的经历与故事,
拷问着这座城市的人和爱心。
让我们看看:
杭州,你能被打几分?
如果要掂一掂杭州这个城市的分量,那民工也是很有资格给出答案的,因为在离家出发前,他们就是主人,他们拥有选择的权利。杭州有哪些魅力和光华,吸引着这些求生存、逐梦想的人群,杭州又有哪些遗憾和不足,等待着弥补与成长?
杭州市外来劳动力服务中心迎来了“开门红”——2月15日至23日,进场求职的民工数量比去年同期上涨了50%。近日,我们随机采访了50位返杭民工,对他们进行了问卷调查和深入访谈,于是,他们给出了他们心目中的杭州,宣泄了潜藏已久的理想。
杭州这个城市已经摊开绚丽的地图,有一个站台,就叫“民工”。我们无法假装什么都没有看见,就像我们无法越站而过。他们伫立在那里,不仅是风景,还是一个城市的血肉。只要他们来到杭州,他们的爱恨情愁,就与杭州有关,就与每一个杭州人有关。
木工尚诗强:杭州人素质高、合得来
遵义老乡跟我来了300
奇怪的是,有时在人群中,能一眼就分辨出那个“打头”的。当我们在火车站以采访作为对返杭民工的一种特别的欢迎时,我们很幸运地遇见了一位“领头雁”。
他与几个毛头小伙子半蹲着,手里握着一把钞票,把一本写满了名字和数字的账本放在地上。似乎对数字不太在行,他们足足算了一刻钟的时间,才把这笔复杂的账算好。然后,他点清手中的票子,完成重任般松了一口气。
他算得上一位“老杭州”了,在杭州已经呆了7年。“没错,我就是打头的。今年带了11位老乡过来,去年带了17位老乡过来,都在杭州打工,今年这17位老乡一个不拉地都来杭州了。”这位名叫尚诗强的领头雁对自己的身份十分地自豪。“一年又一年,一拨又一拨老乡跟着我来杭州了。就我带的,就有50多个。我就是做媒的。他们再带人来杭州,现在在杭州,我们贵州遵义的老乡们已经聚集成一个300多人的村了。”他笑得美滋滋地,很有成就感。
回家过年的情形冒着蒸腾的人气和热烈展现在眼前。“过年总要走东家,串西家呀。串门就要唠嗑。总问问你在杭州咋样呀,一个月挣多少钱。看你过得好,心就痒痒了,就说,诗强哥,别人我不相信,你是在村里光着屁股长大的,我们还记得你背上的疤呢,你还能把我们卖了吗。你就把我捎上吧。当然是年轻人多啊,父母反对也拦不了他们,包裹一背就跟我走了。父母嘴上反对,心里也有盼头呢,兴许就学成了手艺,兴许就发了财。”
别看尚诗强在城市里是本分的木匠,在村里的地位可高着呢。今年在镇上买了一个100平方米的二手房,不贵,3万元,但在乡亲们看来,诗强这小子可真出息了,都在镇上买房了,算是洗脱了泥腥味,成了城里人了。七姑六婶、大老爷们看着他的眼光都是崇敬的。这种眼光成了他拼命奋斗的动力呢。
“总想存够了钱,回去做个包工头,我也给人做装潢啊。现在技术不是问题,就是要存够本钱。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存够,总想越快越好啊。”诗强一家都在杭州,老婆与两个儿女都在打工,一年的积蓄有三四万,他笑得很满足。
“杭州人素质好啊,文明,我还真跟杭州人能合得来。我跟我的老板就是一见如故,有空没空就凑在一起喝两盅。”现在,家乡的装潢业也很有市场。“有好几个杭州老板想与我合作,将家装业打回老家去。我这就为杭州与家乡一起作贡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