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科教文卫新闻 正文
文字: 大  中  小     打印 



www.zjol.com.cn  2005年02月26日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

  杭州文二路浙江图书大厦的签名售书活动,从来没有如此火爆过,作者还没来,手捧“红书”的读者长龙已经排好了。

  美国人罗伯特·劳伦斯·库恩,炙手可热的《他改变了中国:江泽民传》的作者,上午签名活动的主角。在签名售书前,库恩接受了记者的专访。在镜头前,他将中英文两个版本的书在茶几上摆摆正,整了整自己的衣摆。

  因为这本书,库恩一夜之间成为关注度最高的人物之一。而他同时又兼数种身分:花旗集团公司执行董事,库恩基金会董事长,还是美国公共广播公司系列节目《走近真实》的制片人和主持人。而他又反复强调自己的另一身分——科学家、学者。这本书的畅销为他的生活带来了哪些变化?

  库恩:我花了四年时间写作此书,现在大家看到我很忙地在各个城市为新书做宣传,而过去四年是非常孤独、孤单的写作过程。白天我要上班处理银行业务,只有每天晚上写作到两三点。在写作之前,我并没有打算将此书在中国出版,更没有料到出版后会在中国有如此大的反响。如果说最大的影响,那就是鼓励我做更多的尝试,以后会更多地来中国,更多地向外界介绍中国。

  我的身分多样,但在从事一种身分的时候,从来没有考虑过其他身分。我在扮演不同角色时,每种身分总是分开的。所以在写这本的时候,我从来考虑过这本书在中国的发行是否会给我的生意带来好处,或者相反会影响我在中国的业务。当然在做生意的时候,别人认识我的角度会有所不同。

  几乎绝大多数的读者都出于这样的心态来阅读他的著作———好奇。一个美国人是如何为中国国家领导人著书立传;一个西方人在书中又是如何处理不可避免的敏感问题,以及东西方政治文化观念带来的差异。这本书问世后,遭遇了来自中西两方的批评之声。

  库恩:我知道现在外界的批评很多,这是不可避免的。西方人说这本书阐述的中国问题太少,粉饰得太多,而中国读者又说书中反映的问题太多。所以出版社在中文版的前言不得不加上这么一句“作为一位西方人士,作者对某些问题的观点和提法同我们有一定差距,相信读者是会理解和把握的。”你不能希望这本书像一些西方政治家一样对中国的政治问题展开探讨。

  作为中国的读者,大家希望看到美国人眼中的国家领导人,但库恩只见过江泽民三次,而且并没有对他做过采访。那他又是如何为江泽民立传呢?

  库恩:对江泽民不做采访,我有自己的考虑。第一,这本书并不是他的自传,而是通过他周围的朋友、同事、亲属来展现主人公。或许我提出采访的要求,他也许会说“不”。在美国我雇了十几个中国留学生为我搜集整理在美国的资料,而我自己也在中国、香港等地搜集了大量资料,采访整理了很多素材。这些资料中,同一个事件描述的可能就是互相矛盾,我是作为一名学者,以严谨、严肃的态度来写作此书。这并不是西方政治家所希望的写中国政治的书,而是通过江泽民的经历向世界展示中国从三十年代以来的文化、历史的发展。正是出于学者的态度,在美国出版时,出版商将这本书定位为“永不绝版的经典传记”。

  为什么要选择江泽民来展示中国的文化历史,而不是其他人?

  库恩:作为作家写传记需要激情,而不是理性地去选择著述的对象。我看了江泽民接受华莱士60分钟访问,这个访谈感动了我,江泽民对中国文化历史的阐释在我的心里引起共鸣,决定了我写作的对象。


来源: 新民生报  作者: 记者 陈进红  编辑: 王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