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滚滚而来的民工流,从正月初到现在,浙江各地的很多用工企业都弥漫着这么一条意外又令人欣慰的消息:来浙的民工多了。对经历了去年“民工荒”考验的浙江企业来说,越来越多民工的到来犹如大旱后的甘霖。
如果说当初这些消息掀起的是阵阵欣喜,那么经过一段时间的冷静后,它更多的是引发一种思考:到底是什么吸引了他们的目光?浙江到底有哪些魅力?
台州市民待遇——留人先留心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研究所党国英教授认为:当前,劳动力市场的功能尚不完善,务工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用工规定跟不上形势变化等因素,使得很多外来务工人员不能融入到打工城市当中,这在相当程度上也造成民工缺失。要彻底解决这一矛盾,要留住民工返乡的脚步,仅仅只有“善待”两字显然还是不够的。还要从政府、企业多方面入手,让外来务工人员真正成为城市中的一员,把“外来的帽子”摘掉,这才是根本途径。
在椒江洪家人才劳动力市场碰到谭周才时,他刚刚在路桥一家服装厂找到一份横机工的工作。老谭来自四川内江,来台州已经5年了。当问到为何一直留在台州时,他淡淡笑了一下:“台州好呗,外地人在这里不用怕吃不开。”
虽然当年初来乍到时也有过种种关于地方招工优先录用本地人的顾虑,但在自己的亲身体验中,这种想法早已没了踪影。因为在劳动力市场里,老板在乎的不是你是不是本地人,而是你是不是熟练工,干得多拿得多。
“我现在就认定台州了,不会到别的地方去了。”老谭告诉记者,台州很欢迎外地人,像他们这些外地人来劳动力市场找到工作后,中介费是老板出的;厂里有工会给他们说话;老板还说会给他们投保。“这些措施对我们这些外地人来说,心里很踏实。”老谭说着这些时,显得非常满意。
在私营经济发达的台州,有80多万产业工人都来自外省,在如潮的“民工荒”中,很多企业却显得非常镇定。春节过后,温岭太平街道对辖区内600多家企业的外来员工返回情况进行了一次调查,结果显示,今年在太平街道企业务工的3万多外来员工中,有将近2.85万是老员工。究竟是靠什么吸引了众多民工回到老地方?台州市就业管理服务局副局长姜超云的回答是“市民待遇”、“亲和力”。目前,台州已初步建立社会及企业联合诚信体系:本地工和外来工共享工资协商政策;工会的职工权益保护向外来工开放;人才柔性流动,不受地域、户籍等因素的限制……当地市民能享受的条件,外来人员也能够享受,这些政策的目的就是让外来人员感觉到这个城市有很大的包容性,就会自然而然地融入到企业中、融入到这个城市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