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我自己做的。”
“做了多久啦?”
“二十多年。”
“也是二十多年?为什么摇桨的时候要用脚来摇呢?”
“用脚力气比较大一点。”
“晚上有人在船上住吗?”
“以前有的,我们在船上睡觉,吃饭,都可以。”
“在船上做饭你们烧什么呀?烧柴吗?”
“对,烧柴。”
“现在摇这个乌篷船收入好吗?”
“哈哈,一个月600块。”
“那在绍兴来说还算可以吗?”
“还可以!还可以!”
“谢谢您啊!”
“没有关系!”
真是羡慕钟庆,实实在在坐了一回乌篷船,我们只能听她在船上的介绍,听了听船桨划水的声音。
其实关于乌篷船,周作人先生有一篇文章就叫《乌蓬船》,其中的描写我想在这里可以和大家分享一下,调动一下自己的想象:“篷是半圆形的,用竹片编成,中夹竹箬,上涂黑油;在两扇”定篷“之间放着一扇遮阳,也是半圆的。”
“夜间睡在舱中,听水声橹声,来往船只的招呼声,以及乡间的犬吠鸡鸣,都很有意思,雇一只船到乡下看戏,可以了解中国旧戏的真趣味,而且在船上行动自如,要看就看,要睡就睡,要喝酒就喝酒,我觉得可以算是理想的行乐法。”
现在在绍兴也可以坐乌篷船,那乌篷船的船费,说到很具体的问题了,在不同的景点是有所不同的,在东湖景区是50元,三个人乘坐,在柯岩风景区是60元。
再来说说绍兴的交通:从华东各个城市都有开往绍兴的火车和汽车,如果是从外省去绍兴,就要通过杭州转车了。虽然说有一点绕,但车程还是比较短的,从杭州到绍兴大约是一个半小时的车程。
接下来我们再看看我们的外景主持钟庆她走到什么地方了。
大家好!我是钟庆。到绍兴,鲁迅故居不能不看。周家是一个大家族,几个老宅子连在一起,就几乎占了一整条街道。
“象现在这个大堂的布置,是不是就象我们看到的鲁迅的作品祝福中的大户人家的那种摆设?”
“对,就是这种摆设。现在我们走的是第三进,这第三进是香火堂,你可以看到这边还摆有烛台。这个香火堂就是旧时的大户人家存放祖先的牌位的地方。”
读过鲁迅的作品,就一定会对文中写到的三味书屋和百草园印象深刻,三味书屋并不是周家的私塾,而是鲁迅的老师寿镜吾老先生在自己的家里开办的学堂,与周家只是隔了一条街道,离周家很近。
“这里就是三味书屋,鲁迅先生7岁启蒙,12岁就读于当时最严厉的私塾三味书屋。每天早上这里的学生都要行两次礼,第一次是向着这张松鹿图行礼,代表向孔老夫子行礼,第二次就是向寿镜吾老先生行礼。现在我们能看到寿镜吾老先生的照片挂在这里。在那边您还可以看到一个'早'字,这是鲁迅先生在13岁的时候,父亲一病不起,有一次中医开出了药方要找三年陈的稻米作药引子,所以鲁迅很早就起床去寻找这种三年陈的稻米,结果上学就迟到了,受到了老师寿镜吾老先生的严厉批评。课后,他就在自己的课桌右下角刻下了一个'早'字,用以自勉,提醒自己早点起床,不要再迟到了。现在我们看到的这个'早'字,就是鲁迅亲手刻下的。”
从鲁迅刻下的一个“早”字,我们可以看出鲁迅的确是一个勤奋的好学生,而从三味书屋,我们也可以看到一个中国旧式学堂的特点。
“那'三味‘的意思是哪'三味’呢?哪三种味道呢?寿镜吾老先生的儿子回忆说应该是这样解释的:读经,味如稻梁,读经书好象有好饭吃一样;读史,味如肴馔,读史书,好象有好菜吃一样,诸子百家,味如醯醢(XiHai),这个'醯醢‘意思就是酱啊醋啊等等调味品。这个就是鲁迅的老师寿镜吾老先生,寿老先生为人非常耿直,是一个非常博学的人。鲁迅先生评价他是本城中极为方正、质朴博学的人。”
离开了三味书屋,我们再来到鲁迅儿时的乐园百草园。
“这个百草园其实是一个菜园子,平时是种一些瓜菜,秋后就用来晒稻谷。现在我们看到种着辣椒和豆角。这个百草园在儿时鲁迅的眼里是一个乐园,他说:’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碧绿的菜畦‘,指的就是这边种菜的菜地。'光滑的石井栏',你看,右上角那边有一口井,那里就是’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在哪边呢?你看,这边一棵,这边一棵,那边还有一棵。皂荚树的果实剥掉皮之后是可以用来当肥皂用的,所以叫皂荚树。”
好的,我们到过了三味书屋和百草园,在下期节目里我们再到鲁迅笔下有名的咸亨酒店,品味绍兴老酒、霉干菜、做一回孔乙己式的酸腐文人。
好感谢收听!下期节目再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