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竞争引发"鲶鱼效应"
位于浙江台州湾海域的大陈岛拥有着极为丰富的风力资源,岛上的风能密度超过每平方米400瓦。当地一家民营企业星星集团正牵头筹建大陈岛风电开发项目,计划建设一个装机4.98万千瓦、投资近5亿元的风力发电场,真正将资源转化为能源。
在中国,许多民营资本早就向垄断行业悄悄进军。
民营资本的逐利冲动带来的并不仅是企业自身的利润,作为其"副产品",行业竞争加剧、社会供给扩大等效应也许更为瞩目。浙江省民营企业协会的统计表明,到2004年底这个省注册有33.3万家民营企业、注册资本3906.4亿元,在省外注册企业约50万家、注册资本3000亿元左右,在省外投资总额约6000亿元。"这相当于,浙江的民营资本在省外又造了一个浙江。"潘立生说。
浙商银行开业后针对社会关注的"霸王条款"现象,在全国率先推出了按平等、互惠原则设计的住房按揭贷款合同,实行"借款人可自由选择保险公司""银行和消费者共同承担抵押与公证费用"等全新规定,在业内引发了"鲶鱼效应"。到去年底,浙江省10多家银行的52份消费贷款新合同全部通过有关备案审查,全省银行业终结了"霸王"时代。
民营化纤企业浙江恒逸集团1999年突破当时有关抑制聚酯企业的"禁令",自行投资启动聚酯一期工程,2001年在全国民营企业中率先建成了聚酯熔体直纺生产线,当年利润总额便翻了近一番。如今,这家企业正联手杭州萧山另一家纺织企业投入巨资上马PTA(精对苯二甲酸)项目,继续向上延伸产业链,拟从中石油、中石化主导的PTA市场中"分一杯羹"。
对于中国来说,民资譬如朝阳
有分析认为,目前国内大多数行业,其产业下游市场化程度最高,产业中游一般情况是国企与民企并存,而产业最上游如重化工业,则多为国有大型企业所控制。显然,要消除某些上游产品供不应求、价格虚高的现象,下游企业的介入参与必不可少。
"鸡头情结"亟待破除
2004年10月,浙江省交通厅宣布,对金(华)--丽(水)--温(州)高速公路等4个高速公路项目向民间公开招投标。这一旨在破除准入堡垒、改进投资体制改革的重大尝试却似乎"叫好不叫座",两个月后这几条高速公路公开招标"流标",改由政府接盘。
高速公路投资回收周期过长,是影响民营资本参与积极性的一个因素。然而民营企业规模受限,少有能持续投资数十甚至上百亿元的大户也是实情。一位业内人士说,浙江多数民营企业现在还不具备向特大型国有垄断企业如电信、移动通信网络等企业发起冲击的能力,"没有这个实力,也没这个想法"。
浙江省民营企业协会秘书长潘立生认为,如今一些民营企业家有投资就想控股,"宁当鸡头、不做凤尾"的想法比较普遍。这类想法固然过于传统,但也有的是吃过以往政策摇摆变动的亏的。因此,有序的市场环境、良好的政府服务仍是民营资本做大做强缺少不了的支撑。
事实上,浙江民营资本之所以能在短短一二十年间发展壮大,跟浙江省较早就建立了一套保障非公有制经济运行的制度基础密不可分。而且,这个省仍在就积极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和投资体制改革进行大胆探索。在2004年底的全省经济工作会议上,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再次强调,民营经济在浙江经济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要引导民营企业加快制度、技术和管理创新,放宽领域、改进服务、加强管理,进一步改善民营企业的发展环境。
浙江省政府经济建设咨询委员会副主任朱家良说,浙江民营资本拓宽投资领域之路,也是其自身从劳动密集型产业进入资本密集型产业的升级转换之路。他认为,"这个过程,民营资本自己应该会走得很好。"(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