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科教文卫新闻 正文
文字: 大  中  小     打印 
关注在杭入学民工子弟特别报道 孩子的心事谁知
www.zjol.com.cn  2005年03月08日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

  潜龙在渊

  张学勇,陈经纶体校6年级学生。特点:皮,花力气的事在行,也不怕;口头禅“不知道”

  “要不是那次溺水,说不定还没有以后这么好的运道。”张学勇的父亲把儿子目前的境况归结于因祸得福。

  张学勇是来自江苏的一条“小鱼”。“要不是那次溺水,说不定还没有以后这么好的运道。”他爸爸张秀干说。正读6年级的张学勇自己说,除了“玩”,没有其他的爱好。刚到杭州读书的时候,文化课拉下一大截,体育成绩却直往上蹿。父母急得要命,“他就是皮,爬墙上树,念书不怎么的,我们一直打,成绩也打不上去,唉,把他带到杭州就是希望他念好语文数学啊。”张秀干说。他们一家三口都是江苏人,老家还有一个女儿在念书,杭州念书贵,只能先顾着儿子,“孩子妈肾不好,只能在宾馆里给人做点小工,也就600多元吧,我在朋友的一个园林公司帮忙。”

  张学勇家的房子租在了西湖茅家埠附近,去年8月,出租房里温度高达40多摄氏度,他呆不住,偷偷和一个同学去西湖里玩水。湖底深浅不一,同学一脚下去,一下子水就过了脑袋,张学勇去拉,没拉着,自己却落进了深水坑,而他不会游泳。

  等他醒后,看到周围闹哄哄的一群人,他大约明白他这次“玩”大了,一定逃不过老妈的巴掌了,“别告诉我妈妈……”他说了这一句,便昏昏沉沉被架上了120。过了几天,他父母拿了一面“救命恩人”的锦旗,带着他去了一位老人家里。老人皮肤黝黑,很壮实(后来,他才知道是老顽童划船队的沈英老人,张学勇管他叫沈老师)。

  他记得老人把他打量了一番,对他说:“看你身子骨还不错,要不跟我学划船学游泳,不要钱的,好不好?”父母连声说好,问他,他说“不知道”,3票赞成1票弃权,于是他就去学了,划船、游泳也是玩,比学习强。一个月以后,张学勇居然能游1000米了!不就花力气坚持到底吗?他以前在班里就是体育成绩第一,花力气的事,他在行,也不怕。一天,沈老师带他去见了一位王老师,问他跟着王老师游泳划船,以后去比赛,换个学校念书,好不好?他还是说“不知道”,不过他爸爸妈妈似乎很高兴,说好。

  不久,他就从原来的学校换到了“陈经纶体校”,还念6年级,早上上文化课,下午老师带他们打篮球、游泳、划船、跑步、举重……他常听见老师念叨“市运会”、“省运会”、“2008年预备队”之类的话,似乎和他有关,尤其是别人听到“2008年预备队”,都惊讶地朝他看看。现在他只能抓个50多公斤,他要争取和其他同学一样能拿起80多公斤。

  杭州市水上运动中心教练王祖平说:“这孩子很有潜质,在队里练的时间不长,却能赶上练一年的同学了。”王老师说,体校不但有小学、初中,还有高中和大专。“只要孩子肯努力、出成绩,就能一直念下去,甚至还能解决杭州户口,我们都对他抱了很大期望。”张学勇的爸爸张秀干,老实忠厚,也常常爱说“不知道”,甚至连孩子现在的学校名称,孩子在学校里学什么,他也说不知道。但有一件事情他知道,那就是现在这个学校省了好多学费,还有初中读,对他来说,没有什么比这个更开心的。

  “以前我们外地人进学校要交钱,当时交了5000元,现在一年才交1000多元学费,学校吃得也好!顿顿有肉,才两块钱一顿!”张秀干说,孩子读书省钱了,他最大的心病就没了,张秀干开心地说,学校好像还在考虑把儿子的户口迁到杭州来,“那他就是我们家惟一的杭州人了!”

前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来源: 今日早报  作者: 实习生 江凌 本报记者 杨影  编辑: 陈雪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