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科教文卫新闻 正文
文字: 大  中  小     打印 

关注在杭入学民工子弟特别报道 给他们一点灿烂

www.zjol.com.cn  2005年03月08日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

  班主任的记录本

  在民工子弟学校,每个班主任几乎都对孩子做过家访,在他们的工作记录的只言片语上,可以了解到许多孩子的故事。

  ▲树人小学三年级学生王淑珍、王邦栋兄妹。父亲在帮别人盖房子的时候,摔死了,母亲不知去向,现在与爷爷奶奶相依为命,爷爷在做搬运工。妹妹活泼灵气,学习很努力,把去年仅有的5元压岁钱捐给了海啸灾区;哥哥数学好,兄妹俩都是学校的十佳少年。

  ▲运河小学五年级学生金小飞姐弟。为了供姐弟俩念书,父母已经7年没有回江西老家,在杭州以卖早点为生。金小飞自学书法、美术,作品在全国少儿书画大赛中获二等奖。

  ▲明珠实验学校三(6)班学生李程。品学兼优。妈妈在一家织布厂工作,每个月只有300多元,前段时间爸爸靠骑摩托车载客挣钱,可摩托车被没收了,之后,他就依靠给别人带路过生活,有时可能一分钱也挣不到。

  ▲明珠实验学校二(3)班学生黄浩。父亲去世、母亲改嫁,现在与哥哥、爷爷奶奶住在一起,生活都依靠爷爷拉车的收入,春节的时候奶奶遭遇车祸,为此,家中花费不菲。

  ············

  老师眼中的“心事”

  经济上:兴趣困在一双舞蹈鞋上

  “虽然外来民工孩子基本都能解决入学问题,但经济条件依然是他们发展的很大约束。”明珠实验学校副校长王建庆说,学校曾经想组建一支铜管乐队,征求学生意见后,学生表现了极大兴趣,来咨询的家长第一天就有150多名,但培训单位要收10元一节课的学费,结果在3天报名过程中,没有一名家长再来过。其实,10元一节课的艺术课收费,比起市场价格已经十分低廉。

  王校长说,其实现在民工子弟学校的师资力量也不差,“学校里有在柔道、篮球、舞蹈方面非常有造诣的老师,学生的求知兴趣也很高,但往往他们的兴趣困在了一件柔道服、一双舞蹈鞋或者一架电子琴上。某些兴趣培养需要大量的耗材,如美术,家长们觉得是一种负担。”而如果要求学校为学生提供兴趣培养的器材,在保管、保养、损坏赔偿等问题上又很难解决。“很多家长连孩子打破的玻璃都赔不了,更不可能要求他们去赔偿一支萨克斯管了。”

  设施上:老师抱着电子琴“走穴”

  偏远的学校、偏远的住所,使这些孩子远离了城市的丰富资源和信息,终日奔波在两点一线之间。

  “寒假的时候我叫学生回家多看书,事实上根本没有多少学生做到。”许多外来民工子弟学校的老师都反映,“家都住在城郊,连一本书都很难见到。”

  杭州城北的光明小学,在距离市中心30多公里的郊外。“学生太多,教室太少。”郁明校长说,“上音乐课,老师就抱着电子琴在各个教室来回跑。”“依据目前的状况,电脑室还腾不出来,孩子只好照本宣科在书上学电脑,还没见过真正的电脑。”杭州西郊的蓝天小学,校长的办公室就是传达室,以此为学生腾出尽量多的学习空间。

  观念上:家长只管语文数学成绩

  如果不是当初杭州老顽童划船队的老人们拉了张学勇一把,或许就是溺水而亡的悲剧,或许仍在原来的学校,继续他爬墙上树却不知未来的懵懂日子,他的父母继续为他的顽皮而懊恼,为他落下的文化课发愁。

  大多数民工的孩子都知道,父母对他们的期望是“考上大学”,然而他们的求学路,却因为辗转流离充满了不可预期的因素。“家长对他们的孩子几乎没有人生规划,也无法做人生规划,这和城市父母是截然不同的。”郁明校长说,“每到学期结束,家长们把孩子的语文和数学成绩了解过后,一般不再对孩子其他方面多作关注,对孩子价值评定的标准与城市孩子有差别。”


来源: 今日早报  作者: 实习生 江凌 杨影  编辑: 陈雪晔

 相关稿件
·关注在杭入学民工子弟特别报道 孩子的心事谁知 05-03-08 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