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平安浙江 > 媒体聚焦 正文
   

乡村篇·教育 山里娃期盼名师校校通
www.zjol.com.cn  2005年03月18日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

  走向和谐之路

  农村师资的流失和农村孩子享受不到同等教育资源的问题,牵动着省长的心。去年4月,吕祖善省长在对建德和淳安两地的农村教育进行调研时语重心长地表示,农村的小孩不光要念书,还要尽可能接受较好和较高质量的教育。随后的一年间,现代化的教育信息技术以最快的速度进驻到山区孩子身边。

  电视老师教书法

  “老师,你那个悬针竖没写好!”“老师,横画的顿笔没写漂亮!”……新学期上课,航头中心小学的一年级语数包班老师郑文娟“压力”有点大,虽然只是简单的粉笔字板书,但孩子们总“不留情”地给她提要求。而这一切,都缘于学校里那套名人名家的书法教学光盘。

  航头中心小学是建德较早开始配置多媒体设备的学校之一,经过改良讲台、用电视机取代大屏幕这些省钱的“土办法”,几年间置办起了四个像模像样的多媒体教室,每个班都看上了闭路电视。“硬件的完备给教学带来了很大的便利。”教务主任张建新至今为学校的“远见”庆幸,在书法老师奇缺的状况下,电视里的老师“帮了大忙”。

  每天中午,班主任老师就会在播放器里放进一张书法教学光盘,用15分钟的时间给孩子们上写字课。才没几次的工夫,四年级的侯秋霞就满心喜欢地告诉老师:“电视里的老师字工整又漂亮,话也说得清楚易懂。学校老师想不到的地方,电视里的老师都能想到呢。”打那以后,老师也和学生一起学了,生怕落下。

  “网”罗天下名师

  在网上语音聊天室里用E话通与孩子们探讨“恋网情结”——这是颇让寿昌中学的历史老师唐勋得意的一件事儿。“让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的教授在乡村小课堂里跟我一起上课,算得上是一场教育革命了吧!”他乐呵呵地笑着。

  寿昌中学是从1999年开始校园网络建设的,由于经费紧张,老师们先用一批淘汰电脑摸索上网。虽然几个教研组的老师只能共用一台电脑,但互联网和教育城域网的“海量”信息还是让他们痴迷,并涌现出不少有技术、有创意的“大虾”高手。“一叶轻舟”、“何老师数学工作室”、“王老师教学天地”……一些有模有样的教学网站不仅网住了教研组的老师,还引来了北京等外地的学生频频点击。

  “以前一个小问题自己要想老半天,现在网上多的是老师让你去问。”

  “前年还包了12辆大巴去城里听课,现在坐在办公室里就能听叶澜(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与改革研究所所长)的讲座了。”

  “全校2000多个孩子抢着用电脑预习教案,晚自修时不得不规定1个班最多去5个”……只要一个细微的改变,都让农村的老师和孩子为之欣喜。

  在今年的建德教育硬件发展计划中:连规模较小、条件较差的学校都要实现生机比15比1的标准。建德“校校通工程”也将争取全面建成,与富阳、西湖区等县市建立教育资源库共享体系。

  走下去与聚起来

  在远程教育和多媒体设备走近大山孩子的同时,支教热潮也在偏远山区涌动起来。

  徐飞原本是镇里一所实验小学的骨干教师,通过笔试和面试当上了副校长,很快又被派到了环境条件悬殊的杨村桥长宁小学任教,而当地的200多个学生只有8个老师。但他没有犹豫:“我有优势,我可以把先进的教学经验带到偏远的山区。”

  在镇上的年轻老师纷纷热情支教的同时,集中有限的师资办好中心学校也成为保证教育质量的大动作。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建德的500多所农村小学相继撤并成二三十个中心学校教学点。条件差、师资差的农村小学减少了五分之四。“原来在山河小学,下雨天只能搬到不漏的教室里,跟其他年级一起上课;现在,教室很大,桌子很新,老师都很年轻,同学也多了。”来自新安江山河片外垅村的郑冲坐在新安江第三小学四(1)班的教室里,一脸满足。

前一页  [1]  [2]  [3]  下一页

来源: 今日早报  作者: 孙立波 通讯员程建全 韩冰

 网谈·时评 更多 
 图片新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