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社会,人类永恒的憧憬
www.zjol.com.cn
2005年03月18日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
二、关于群体和谐
《尚书·尧典》:“百姓昭苏,协和万邦”。
《尚书·精义》:“无偏无党,王道荡荡,无偏无党,王道平平,是大公之道,天下之常道也。”
《周易·乾卦》:“首出庶物,万国咸宁。”即主张万邦团结,和睦共处。
《左传·襄》:“八年之中,九合诸侯,如乐之和,无所不谐。”
孔子:“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论语·颜渊》)“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论语·季氏》)
三、关于人与自然的和谐
《中庸》:“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孔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论语·述而》),主张只用鱼竿钓鱼,不用大挂网拦河捕鱼,并反对射猎夜宿之鸟。很显然,他反对人类的滥捕滥猎,破坏生态平衡的。老子:“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第25章)
“生而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老子·第十章》)意思是:帮助万物生长而不占有它,抚育了万物而不主宰它。这可以说是高尚的品德。
“知乃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殁身不殆。”(《老子·第十六章》)意思是:了解了一切就能包容一切,能够包容,就能恰当地对待一切,能够恰当地对待就能治理社会,懂得了治理社会,进而就能了解自然,了解了自然,就能进一步领悟世间万物的普遍规律,掌握了普遍规律,就能长久生存,终身不会陷于危境。
孟子:“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孟子·尽心上》)
四、关于精神与物质的和谐
孔子:“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论语·里仁》)
“富而可求,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论语·述而》)但他又强调“欲而不贪”(《论语·尧日》),反对放纵欲念。他说:“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已衰,戒之在得。”(《论语·季而》也就是说,人们在追求享乐上,要掌握中和的原则,要保持平衡谦和的心态。不能贪得无厌,不能把物质利益作为人生的全部追求,更不能见利忘义。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意思是:学习而且经常实践,不是很愉快吗?有朋友从远方来相聚,不是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自己,并不怨怒,这不是君子才能做到的吗?可见孔子更赞赏高尚、纯粹的精神享受和自我完善所带来的内心充实感受。(《论语·学而》)
老子:“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老子》第十章)“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老子》第56章)这是说,具有和谐的人格,就能“消除个我的固蔽,化除一切的封闭隔阂,超越于世俗偏狭的人伦关系局限,以开豁的心胸与无所偏的心境去看待一切人物”,主张人之形体与精神的合一。
来源:
钱江晚报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