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四川的小张,原在宁波一家企业做平车工,月收入上千元。但他觉得当操作工太苦,于是在春节前辞工了。节后从老家回宁波后,小张一直在找工作。这两天,他的两个老乡要到一家铜业厂去当普工,月工资1000至1200元,但他说还得找找,“想找份轻松点的活儿干干”。
目前,外来民工进城求职的高峰期基本结束。但从宁波市外来人员就业服务中心提供的数据来看,真正找到工作的民工并不算多。2月15日至3月31日,进该中心求职的外来民工达17万人,其中登记求职5.25万人,却只有约1.8万名农民工通过中心找到了工作,而用人单位提供的岗位却达4.24万个。
在用工需求相当旺盛的情况下,外来民工的求职成功率为何不高?工作人员分析,这是因为农民工对职业的期望值明显提高。“找工作挑挑拣拣,民工要求高多了。”这是职介所工作人员的一致看法。
“这家厂子离我住处远不远?月工资800元是否有水分?有没有星期天?”笔者在一家职介所遇见一位江西民工,他正在细细打听将要去应聘的那家单位的情况,待一切都问清楚以后,才拿出了身份证开具介绍信。
据一些职介所负责人介绍,目前在市场上找工作的民工大都有求职经验,而且跳槽频繁,对薪资的要求较高,月工资六七百元的岗位基本上不会去。
谈起外来民工求职心态的变化,业内人员说,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进城求职的农民工只要有活干,哪怕工资低些,再苦再累也干,不太会讨价还价,但现在显然不同了,随着企业用工需求增多,岗位挑选的余地较大,导致新生代民工对工资待遇、工作条件有更高的要求,对公正待遇的渴望也比父辈更强烈,民工开始“挑”老板就不足为奇了。
有专家分析,出现这一现象,主要是新生代民工的择业观念更新了。老一辈农民工进城之后,先要解决温饱问题,新生代农民工则幸运得多,他们的经济压力没有过去大,有的在离家前甚至没有干过农活。他们受教育程度与成长环境也有显著改善,一些人就业的目的,由生存的起码要求变成更渴望自身价值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