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OL/1.22.95
首页 | 在线特稿 | 媒体聚焦 | 图片报道 | 重要文章和评论 | 网谈·时评 | 相关背景
  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平安浙江 > 重要文章和评论 正文
   

跳出浙江 发展浙江
www.zjol.com.cn  2005年05月08日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

  三、具有开放意识的浙江人,跳出浙江经商投资创业,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地方演绎着不同的发展之路

  起初,浙江人做的是别人不愿做的事。上世纪70年代末至90年代初,一大批浙江农民走南闯北,修鞋、弹棉花、鸡毛换糖……这批创业者不以利厚而趋之,不以利薄而弃之,实现了创业资本的原始积累。到上世纪80年代后期,其中一部分浙江人已开始在省外经商办企业,从事商品销售。

  接着,浙江人开始做别人不敢做的事。上世纪90年代,全国各地冒出了许多“浙江村”、“温州城”、“义乌路”、“台州街”这样的浙江商人聚集地。带着掘到的“第一桶金”,他们进入了服装、轻纺、日用小商品等行业。有的还显示出大规模投资的迹象。

  进入新世纪,浙江人能够做别人做不了的事。从那时起,浙江对外投资已趋于多元,触角从商贸流通伸向农业、工业、建筑、房地产、物流、基础设施等各个领域,投资规模日益扩大。

  回顾这段浙江人“跳出浙江”的历程,没有人不为此赞叹。“波导”、“美特斯·邦威”等一批浙江企业成为销售网络建设最为成功的国内企业之一。奥康集团利用重庆的廉价劳动力和巨大市场,联合其他浙江企业投资10亿元“复制”了一个“温州鞋都”。“广厦”以并购方式迅速实现其全国布局。“宁波东睦”一年之内在天津、山西、广东等地实施了一连串的跨地区并购。“娃哈哈”的水、奶等各种产品,则出自全国10多个省市的数十家工厂。

  浙江人不仅“跳”出了省外,还“跳”到了国际经济的舞台上。他们踌躇满志地踏入欧美市场,也不放过热舞拉美的机会。

  人们注意到,浙江企业走向国际化已从“量”的增长向“质”的提高转变,从以贸易代表处、专业市场为代表的传统“走出去”形式发展到在境外建立生产基地、设立研发中心、海外并购、海外上市等多种新形式,境外投资企业数和投资额逐年上升。越来越多的浙江企业开始用全球视野配置资源。“万向”、“华立”的跨国并购令浙江企业名声大作,温州的“哈杉”收购意大利WILSON制鞋企业,“瑞立”借壳登陆美国纳斯达克……

  跳出浙江,为浙江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提升产业层次创造了更多的机会和空间,让4700万浙江人在浙江以及浙江以外任何地方创造的经济总量,远远超过了省内10万平方公里范围所创造的经济总量。从此,以地区GDP表达的“浙江经济”已不能完全反映浙江经济发展的现状与潜能。

  四、通过外部资源弥补我省在要素供给和环境承载力上的“软肋”,突破瓶颈制约,有效地强化了浙江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力

  跳出浙江,对于浙江企业来说,最重要的是获得了发展所需的宝贵资源。

  东奔西走、南征北战、左冲右突的浙江人,凭借体制优势和经济优势,“跳出浙江”后一般都能获得丰沛的资源,从而使企业得以维持原有的发展惯性和增长模式,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一份调查显示,浙江人在外投资总额中,中西部省份占了30%,东北三省占了8%。他们中的许多人说,企业搞投资,看中的就是这些地方的稀有资源。

  比如电。中西部和东北省份的电力比较充沛。企业去那里投资,不仅免受拉闸限电之苦,在中西部省份电价还比沿海地区便宜。这样,企业既保证了正常运转,又降低了生产成本。

  比如土地。与东部沿海地区相比,中西部和东北省份地域广袤、人口密度低,土地承载力强。相对于征地难且成本高的浙江来说,这些省区市提供的发展“舞台”就要大得多。

  还有,这些省区市拥有相对较多的水资源占有量、各类丰富的矿产、充沛而相对廉价的劳动力资源……这些都是资源小省浙江所急需的。

  有一个现象耐人寻味,我省在外投资总额中,东部沿海地区占了62%,其中上海约占32%,而这些省市经济也相当发达,同样面对要素制约的难题。一些浙江人说,他们去那里投资,看中的是那里有众多的大专院校、科研机构和人才。我省不少企业积极“走出去”,主动接轨,借智借脑,获益匪浅。

  总之,通过外部资源弥补我省在要素供给和环境承载力上的“软肋”,突破瓶颈制约,有效地强化了浙江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力。

前一页  [1]  [2]  [3]  下一页

来源: 浙江日报  作者:

 网谈·时评 更多 
 图片新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