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OL/1.24.96
首页 | 在线特稿 | 媒体聚焦 | 图片报道 | 重要文章和评论 | 网谈·时评 | 相关背景
  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平安浙江 > 媒体聚焦 正文
   

全国师德先进个人张益义和他的田园教育梦
www.zjol.com.cn  2005年05月17日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

  一天看不见这里的孩子,我就不踏实。

  下课了,孩子们开始从教室里跑进跑出。

  “何海,慢点跑。”

  “张拯,感冒好了吗?别忘了吃药。”……

  张益义穿行在孩子中间,不时拉住几个奔跑的,嘴里说着小心点。学校里100多个学生,张益义每个都能叫得出名字。

  “很多学生的父母当年都是他的学生。我也是。”教4年级的何美芬老师笑着说,学校现有的10个老师中,就有3个是张老师当年教过的学生。

  其实,张益义有好几次可以离开后树回到县城,不过他都放弃了:1968年他上山下乡到了后树,不久之后当地人就发现了这个城里来的“文化人”,他也马上变成了吃着红薯土豆饭,却要点煤油灯改作业的张老师,这么一过就是好几年。

  到了1975年,知青可以回城了,24岁的张老师可以重新回城去当个“张工人”了,可当时后树却开始筹备乡中心小学,乡领导找他谈话,想叫他去负责。“这里的人祖祖辈辈生活在大山里。孩子不读书,一辈子都走不出这座大山。”就这样,张益义留下了。

  1992年,后树乡撤并,当时很多老师趁机调出了后树。“很多老师走了,孩子们围着我,拽着我的衣服,说,张老师,你不要走,你走了,我们就没老师了。”就这样,张益义又留下来了。

  1997年,后树初中撤并,后树小学搬到现在这个地方,又有学校来挖张益义,毕竟这么一个勤勤恳恳的好老师在哪里都受欢迎的,可张益义说,算了,在后树呆惯了,离不开了。

  再后来……

  在聊天的时候,张益义笑着说,不用想什么后来了,也许是命注定吧,他这几十年就该留在这后树的山里了:“一天看不见这里的孩子和学校,我的心里就不塌实,再说,还有几年我就该退休了,前面这么多日子都过来了,还在乎这最后的几年吗?”

  真实的张益义

  同事说:与我们一起啃咸菜,感动。

  几十年的日子,张老师现在是这么笑笑就说过了,可真要是这么一天天过也还真不容易,毕竟山里条件真的艰苦。

  我们是三月中旬去采访的,山里气温还很低,可孩子们都只穿着一件薄薄的开司米毛衣,然后就是一件外套。学校里最小的孩子只有6周岁,走进他们的宿舍,不少孩子的床上,都只垫着一张竹席,盖的,是一条薄被子。“这里是山区,村民们收入非常低,看看这些孩子,想想自己总该为他们做点什么。自己只会教书,那么就多教孩子们几年吧。”

  在办公室的一块黑板上,写着这个学期的收费,学杂费、书费大概是100元,住宿费是110元,在学校里蒸饭吃的柴费是90元钱,加起来也就是300元左右。可还是有很多家庭困难的学生实在拿不出这笔钱。每年,张老师都要为多争取几个贫困学生的补助跑好几趟镇里县里。

  学生很艰苦,其实老师也很艰苦。后树学校的10个老师,平时都和学生一样住校,一日三餐都在学校里。这里的老师每人都身兼数职:晚上要轮流值夜巡查;不上课的时候就是食堂里的伙夫兼厨师。说是食堂,其实也就和村民家里常见的“灶头间”差不多,一个烧柴火的“老虎灶”,一个蒸饭用的特大号木箱。

  “条件是苦了点,可人家张老师一个城里来的,在这里一呆就是30多年,他这么大年纪了,还和我们一样住校啃咸菜,我们还有什么可抱怨的?”在后树小学呆了11年的徐新伟老师说,当年一起从师范毕业的10个同学,现在有一大半留在县城,自己也曾想过要离开,可是看看张老师,实在是开不了这个口。“再说,这里的孩子真的不能没有我们,我也真舍不得离开这里了。”

前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来源: 钱江晚报  作者: 记者 陈立华 陈欣

 网谈·时评 更多 
 图片新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