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OL/1.22.95
首页 | 在线特稿 | 媒体聚焦 | 图片报道 | 重要文章和评论 | 网谈·时评 | 相关背景
  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平安浙江 > 媒体聚焦 正文
   

文明发展新宣言
www.zjol.com.cn  2005年05月26日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

  ——“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平安浙江”特别报道之六

  浙江,一个资源小省;浙江,又是一个经济大省。有限的资源供给和环境容量,怎样承载巨大的“经济航船”?空前的经济繁荣,怎样才能让4700万浙江人真正享受到幸福的生活,为我们的未来、为我们的后代留下福祉而不是灾难?

  “老百姓生活好起来以后,如果连人居环境的安全感、生活消费的安全感都没有,我们的发展就失去了意义,社会和谐也不可能维系。”——一个重要的战略思想迅速在浙江决策层中传递。2004年5月,以追求人与自然和谐为目标的“环境安全”,被纳入“平安浙江”的大视野中。

  浙江,发出了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文明发展道路的新宣言。

  文明兴衰看生态

  匆匆一年间,春天再次光临江南大地,浙江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副教授王莉红的脚步也再次变得匆忙起来。

  4月26日,刚刚从安吉赶回来的王莉红又一头扎进了办公室,几位研究生早已在电脑前面等她。“我和同事罗安程教授,这个月要分别完成7个村的生态建设方案,”王莉红说,“从去年开始,请我们做过生态规划的少说也有十几个县。”

  在王莉红忙碌的身影背后,有一个宏大的背景——随着“平安浙江”战略的实施,生态省建设在浙江全面提速。

  “到目前为止,省及所有市、县三级生态规划都已经完成,400多个乡镇的生态规划或实施方案正在编制,生态省建设启动阶段的各项主要任务已经基本完成。”省生态办的郑萍说。

  建设生态省,用20年左右的时间打造山川更秀美、人与自然更和谐的“绿色浙江”,是我们对现实的思考、对未来的庄严承诺。

  “不惜用真金白银来还环境债”。自2004年起,一场历时3年、针对八大水系、11个重点区域的“811”环境整治行动在全省全面展开。这场受到全省人民拥护的环保“攻坚战”,目标只有一个:让人民群众喝上干净的水,呼吸上清洁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物。

  环境保护和整治的力度是空前的,但生态省建设绝不仅止于此。

  2005年1月,“钱江源头第一村”——开化县齐溪镇里秧田村的67户农民是最早享受到生态补偿的“幸运者”,他们领到了每亩每年5元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金。

  那一天,天空飘着细雨,气温仅在零摄氏度左右,村党支部书记张长班脸上满是笑容。这个自2000年起就先后以人大代表、公民身份提交生态补偿议案、建议的农民说:“这下,我们种树人终于吃下了‘定心丸’!”

  也许,“张长班”们并不知道,为他们带来喜悦的,是全省1亿元的财政支付。作为一项前无古人的实践,在“平安浙江”建设的一年里,以绿色GDP核算体系、生态补偿机制、百亿生态环境建设为代表,生态省建设“新政”迭出,走在了全国8个试点省的前列。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在2004年中国·浙江生态省建设论坛上,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习近平说:“经济发展、GDP数字的加大,不是我们追求的全部;我们不仅要为今天的发展努力,更要对明天的发展负责,为今后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和可以永续利用的资源和环境”。对不和谐的发展说“不”

  2004年末,全国许多媒体注意到,浙江一份“沉甸甸”的报告发布了。这份名为《浙江GDP增长过程中的代价分析》的报告指出,耕地锐减、能源紧缺、环境污染、投资代价日趋加大,已经成为浙江省面临的“成长的烦恼”。“化解‘成长的烦恼’,最根本要靠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只有告别粗放型、资源消耗的发展模式,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才能走出‘污染——治理’的‘怪圈’,促进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现在,如果你走进浙江三狮集团的任何一家水泥厂,都看不到尘土飞扬、浓烟滚滚的情景,取而代之的是一家家洁净漂亮的工厂。由于基本采用了新型干法生产线,生产流程全部由电脑控制,杜绝了跑冒滴漏;各个生产环节产生的废料和余热经多层次回收利用,“三废”排放达到欧洲环保标准,能源、原材料的消耗则大幅下降。浙江三狮集团董事长、总经理姚季鑫说,“三狮”正按照“循环直到物尽其用”的发展理念,从节能降耗、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等几个层面,加快建设资源节约的循环经济体系。

  “为了人与自然的和谐,我们学会了放弃”,安吉县领导说。2004年,在全国第一个设立“生态日”,因生态资源良好而闻名的竹乡安吉,为了防止过度开垦造成水土流失,对效益好、销路畅的高山蔬菜,经历了从鼓励到限制的变化;面对日渐紧俏的矿产资源,坐拥储量高达l亿吨、华东地区尚未开发的最大优质石英石矿的安吉,却出台两项硬规定:矿产开发项目不作为扶贫项目,不作为招商引资项目。

  关注浙江经济社会发展的人都会注意到,在这一年间,以清洁生产、回收利用、节能节水、发展循环经济为代表的多项重大决策,以罕见的“高密度”相继出台;万元产值主要原材料消耗、万元产值能源消耗、万元产值“三废”排放总量等指标被引入现有的统计指标体系;环境保护与污染整治,成为全省党政干部考核、评价与奖惩的重要内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目标,开始成为越来越多的人的新追求。

  令人兴奋的变化正在全省悄悄地发生。在杭州市,滨江生态区成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在磐安县,绿色生产换来大市场,磐安的食用菌产品现已占据上海90%的超市市场。在淳安县,超过6000人从事生态旅游产业,年收入高达8亿元……

  “比‘万亿’更令人兴奋的,是浙江正在裂变的‘生态生产力’!”——这是国内一家权威媒体,在考察浙江经济社会的变化后,发出的由衷评语。

  大自然在倾听

  “我怎么也没想到,到一个社区讲一堂生态课,竟然会有这么多人来听!”王莉红说。

  那是今年4月底的一个周末,王莉红到安吉递铺镇天目社区,给社区居民讲“绿色社区”课,100多人济济一堂。“我给他们讲,你们都想要‘大树进城’,可是知不知道那是害了大树?你们都想在房前屋后绿化,可是怎样的绿化才能节能?”……从“餐桌文明”到“适度消费”,居民们听得很认真,令这位有着多年教学与实践经验的大学老师深感意外。

  郑萍说:“能否让这样的生态文化、这样的行为准则与价值理念在全社会扎根,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可喜的是,随着“平安浙江”战略的深入实施,“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价值观渗透到浙江社会的各个层面,我们听到、看到的这类故事越来越多——

  5月1日,我国第一个国家湿地公园——杭州西溪湿地公园开园,所有关心它的人都听到这样的劝告:因为环境承载力的限制,“西溪湿地”每天的入园人数将控制在3000人左右;

  更多的人以自己的行动,做出了新的选择:在偏远的庆元县,香菇种植大户吴传益放下了手中的砍刀,开始在自己的山地里种树;在永嘉县,43岁的“生态户”郑庆乐为了用更生态的方法养殖石蛙,决定到杭州“生态农业园”取经;在大中小学,“志愿者”、“环保卫士”的身影越来越密集……

  为许多乡镇、村庄做过生态规划的王莉红说:“我始终坚持这样一个观念——我们在村里讲生态课,与每一个带领我们调研的向导交流,就是为了让他们成为点亮生态文明的‘星星之火’!”

  聚沙可以成塔,星火终将燎原。在浙江大地上,追求“平安”、追求和谐的每一个脚步声,大自然都在倾听。

来源: 浙江日报  作者: 记者 周建国

 网谈·时评 更多 
 图片新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