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OL/1.22.95
首页 | 在线特稿 | 媒体聚焦 | 图片报道 | 重要文章和评论 | 网谈·时评 | 相关背景
  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平安浙江 > 媒体聚焦 正文
   

村民是这样变居民的 玉泉社区撤村建居带来的启示
www.zjol.com.cn  2005年05月30日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

  构建和谐社会的100个民间样本——第48个

  -新闻事由

  杭州玉泉社区,位于浙江大学玉泉校区南面、杭州植物园北。这里原来是西湖乡玉泉村,上世纪70年代开始,附近的浙江大学、杭州植物园、黄龙体育中心、东山弄社区等陆续征地,使得玉泉村几乎没剩下多少土地了。1999年6月,玉泉村撤村建居。现在玉泉居民的收入50%都来自房屋出租,社区常住人口为1500人,外来人员有3500人。

  我们走进玉泉社区,整洁的路面、次第放置的垃圾箱、漂亮的健身器材,这里几乎已经看不见当年“村“的影子。从青芝坞上去,60多幢小别墅羡煞旁人,庭院就像一个小花园,还摆放着供人休憩的雕花桌椅……

  而1999年,当新玉泉居委会接管整个玉泉社区事务时,他们面对的是不习惯把垃圾丢入垃圾桶的村民、大片堆满石头的空地、经常堵塞导致污水四溢的排污管道……

  垃圾不乱堆了

  以前作为农民,玉泉人脑子里总有这样一个观念:自己房子的屋前屋后都是属于自家的,晒晒东西,种种蔬菜。

  现在变成了居民,他们的习惯并没有改变。大到建房,小到厨房的修修补补,都会在房前的道路上堆些黄沙、水泥、石子、砖块什么的。工程完成后,用剩的也就留在了原处。多也不多,就那么一麻袋、一小堆,但就是堆在那里老是不去清理,一月一年地堆下来。这样一来,势必给来来往往的行人带来了诸多不便,也给社区的卫生带来麻烦。

  这是住户长期以来的习惯,硬着来是不行的。社区干部就变着法儿让居民搬建材。今天他们会和这户说:“看你门前的沙子,风吹雨淋的,都快要损耗光了,还不赶紧处理掉!”明天他们又会问那户:“你这两袋水泥还要吗?不要的话,我帮你卖给别家好吗?”就这样,一家家的攻关,潜移默化下,社区内的沙堆、石子堆都消失了。

  记者感言:农民变成了居民,已经改变的是身份,需要改变的是多年来农村里养成的习惯。这其中有些是不良的习惯,有些是与城市生活不合拍的习惯。不好的习惯改变了,才能更好地融入城市主活。

  卫生费开始交了

  收卫生费是玉泉社区干部碰到的第一个难题,因为过去村里是不收卫生费的,现在变成居民了,社区要向每户居民收取50元的卫生费,但部分居民就不理解了,有的人问:“村里不是已经给了你们钱了吗,怎么还要向我们收?”更有甚者会说,某月某天他们家门前的一小堆垃圾没有及时清理,社区没有把服务工作做好,他们因此拒缴卫生费。

  居民所说的村里给社区的钱,是指撤村建居后,村合作社每年会给社区10万元,用于保安、保洁的基础投入及相关人员工资。虽然统称卫生费,但具体用途却是不同的。

  针对这样的情况,社区干部一户户地上门解释。告诉他们这其中的区别,劝说他们交卫生费。最多的一户,社区干部跑了6趟,嘴皮都磨破了,才收上那50元钱。“别说6趟,就是16趟,能让大家养成交纳卫生费的习惯,我们也是高兴的。”社区的卫生主任陈勇告诉记者,“最头疼的是那些根本不理睬你说话的,有极个别的人根本不听你解释,就直接把门关了,可我么还是用我们的诚心感动了他们。”

  现在,社区内90-95%的居民都会交纳卫生费。

  记者感言:农村以前不收卫生费,现在社区要收了。都知道发钱大家乐意,可要收钱却是件头疼的事情。老百姓想不通,甚至采取了一些极端做法,社区干部没有怨言,而是耐心地劝解。方法简单,但很实用,诚心终究还是会打动人的。

  收废品的穿马甲了

  玉泉社区居民50%以上的收入来自房屋出租,外来人口超过了本地居住人口。租房者里,有浙江大学的学生、有东山弄农贸市场的经营户、有西湖船工、还有周边单位企业的员工。如何管理这些繁杂的外来人员?

  社区首先要求房东们严把进人关。不要把一些形迹可疑的人,或容易给社区带来脏乱差现象以及混乱局面的人住到社区里。

  比如原先这里居住着30多个废品回收者。大板车三轮车每天都要进进出出,一路走一路撒垃圾,拆卸废品时还要发出噪音,甚至还有个别人会对居民家顺手牵羊。

  2004年初,社区干部对周边的社区调研后就对社区内的废品回收进行投标,并清理其余的废品收购者。8月份,租住在社区的合肥人小刘和他的妻弟,凭借本分中标了。之后,社区专门给他们发了黄马甲和带照片的工作证,请居民“认明品牌”。

  与一般的废品回收承包者不同,小刘除缴纳承包金外,还要缴纳一笔保证金,保证自己在交易的过程中,不短斤缺两,且服务态度好。此外,白天一直在社区内逛的小刘,还负责了卫生监督工作,监督保洁员的工作。“收他的两笔钱都只是形式,只要他们工作出色,受到居民认可,我们将以部分返还或奖励的形式还给他们的。“社区的王继东主任告诉记者。

  现在,社区的废品基本全部由小刘一个人承包,而小刘踏实、厚道的经商风格也赢得了社区居民的信任。社区再也不见垃圾车穿梭,拾荒者满街的景象。

  记者感言:城乡结合部的外来人口居住管理一直是个令很多社区干部头疼的问题,主要是治安和环境。玉泉社区采取的措施是针对外来人员多样化的特点,选择素质比较好的外来人员入住,再加上有效的管理,这样做的效果还是很好的。

  养鸡的人没了

  社区与村庄的不同有很多,比如社区里是很难看见鸡狗的,而在村庄养鸡,养狗是很常见的。

  当村庄转变为社区时,这饲养鸡狗的习惯可要改改。但说说容易,做做难了。

  玉泉社区有一个饲养鸡的好环境,旁边就是植物园,居民喜欢把鸡往山上养。这里山好,空气好,养出来的鸡绝对是本鸡,居民自己吃不说,送送人都可以,说起来这鸡可是吃西湖边的草长大的。但城市管理条例规定,作为一个社区是不能养鸡的。

  2003年,社区城管委员陈勇对社区里的鸡就专门做了次普查,大概有20多户人家养了鸡,每户人家四五只。之后,他贴出了告示,请各家各户自动杀鸡,但没有一户人家主动杀的。于是,陈勇不得不请来城管办。城管办跑了一次,在植物园的山上他们逮了3只鸡,在大街上抓了1只鸡。陈勇把这些鸡带回了社区,然后他通知居民前来领养。居民来了,他们就说:“你看看城市里哪里还有人家在养鸡的?这多不卫生啊。”来领养鸡的人这回知道城管委员要动真格了,一个个回家就把鸡杀了。这样的杀鸡行动在社区一共进行了2次。

  而狗也是陈勇头痛的大事。居民饲养的狗都是草狗,生命力旺盛。他请来了打狗队,但打狗队收效甚微,王主任说:“满大街根本追不上,过会儿又来了。”他们就一户户地做工作,要养可以,必须办证。

  今天,当我们走进玉泉社区的时候,整洁的道路上已经难觅鸡、狗的踪影。“我想我们做的主要是劝导。自从做了城管委员我就整天在社区道路上逛,看见他们养了我就去说,向他们解释。时间久了,大家也慢慢接受了一些观念,开始理解我的工作,配合我的工作。”

  记者感言:养鸡狗问题虽小,但也影响到城市的环境。如何让他们意识到个人的利益与整体环境的不协调,从而自觉牺牲个人小利益,服从大局,这是问题的关键。

来源: 钱江晚报  作者: 记者 韩兢 温浩杰 本报通讯员 田毓媛

 网谈·时评 更多 
 图片新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