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专题
曾经有过一次又一次相逢的梦。那梦初起于50年前,缠绵着两个不同国度的一群人的心。梦的一半在太平洋西海岸的美利坚合众国,而梦的另一半落在中国。
时、空都拉开了漫长的距离。
终于有一天,这距离感缩成了零。
1992年3月13日,5位满头银霜、平均年龄77岁的浙江老人,飞洋过海到达美国密西西比河畔的雷德温市,与半个世纪前被他们营救的美国飞行员见面,共叙当年惊险经历。
美国人民张开双臂欢迎来自东方文明古国的客人。12日,浙江老人来到美国的前一天,《雷德温共和党鹰报》就以《轰炸机队成员和他们的救命恩人团聚》为题,首次披露了这个富有传奇色彩的聚会消息。在这之后,美联社和CBS广播公司、CNN有线广播电视网等新闻媒介接二连三地进行了报道。美国众多报纸几乎都以显著的版面突出这次聚会:《华盛顿邮报》的题目是《50年以后,二战时期杜利特尔轰炸机队成员和救过他们的中国人重逢》;《丹佛邮报》在一版刊登题为《中国人因帮助过美国飞行员而受到尊敬和欢迎》的文章;《雷德温共和党鹰报》差不多每天都有消息:《迟发的信凝聚着对救命恩人的友情》、《湖城林肯高中的学生受到历史与人道主义相结合的难得的生动教育》、《救过美国飞行员的中国人带着奖章和回忆回国》……
50年,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只是短暂的瞬间,但对一个人来说,却是漫长的岁月。当5位中国老人——陈慎言、曾健培、朱学三、刘芳桥、赵小宝踏上飞往美国的波音747飞机舷梯时,他们简直以为这是否又是一次梦中的相逢。50年的岁月,遥远的陌生毕竟会冲淡许多往事。美国一位老农:“为来自中国的英雄开车,是我的一片心意。”
13日下午,5位老人经过10多个小时的空中旅行,抵达著名港口城市西雅图,在这里转机赴雷德温市。首次踏上异国国土,呈现在老人眼前的是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陌生的语言、陌生的人群。
然而,令他们感到意外的是,在陌生的地方遇到的友好、热情——西雅图国际机场。肤色不同的乘客川流不息,一片繁忙景象。老人刚走下飞机,机场小姐迎了上来。小姐们见5位老人年岁已高,有的连走路都要人搀扶,便十分好奇地询问:此行目的是探亲还是访问?当告知他们是50年前营救美国飞行员的中国人,这次应杜利特尔轰炸机队协会邀请来美国参加纪念活动后,小姐瞪大眼睛,马上热情地帮老人提行李、办手续,还不停地向别人介绍,引来众多热情的目光。办完入境手续,小姐扶着老人坐电梯来到楼上候机厅,而其他大部分乘客还在一步一级地登楼梯。
下午4时46分,飞机抵达明尼阿波利斯圣·保罗机场,美联社和CBS广播公司的记者早已立候在机场出口处,一见老人露面,他们飞步上前,纷纷抱摄像机、照相机凑上前去。当晚6点多的电视新闻中,便出现了5位老人的形象。从此以后的10多天里,采访老人的记者络绎不绝,老人们频频地在电视屏幕上露面,因此被美国朋友戏称为“电视明星”。
老人在美国期间经常被要求签名的人所包围。不论是飞机上、候机厅,还是在与公众见面活动时,走到哪里,总有热情的美国朋友递过书本,请求签名。14日上午,老人们应邀到这次重逢活动的组织者布赖恩·穆恩夫妇家作客。穆恩是明尼苏达州的一名艺术家和历史爱好者,1990年曾到浙江寻找飞机残骸,这次与5位浙江老人已是第二次见面了。他捧出一叠专为重逢活动印制的纪念册,对老人说:“你们来到美国,大家都很高兴,非常想得到你们的亲笔签名。”他给老人每人一支笔,让他们在纪念册自己的头像下签上名。
68岁的赵小宝没有上过学,从来没有签过字,接过笔真不知如何落下去。但她看到美国朋友那期待的目光,终于咬咬牙,在300多份纪念册上,工工整整地签下了中国百家姓中第一姓“赵”。这些纪念册在几天后举行的与公众见面会上被一抢而光。而由5位老人共同签名的一幅反映50年前那次战斗的一幅油画,更是身价倍增,人们争相购买,最后竟以1600美元的价格被一名军人买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