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 0571-85310961
热线传真 0571-85310136
邮箱 tougao@zjol.com.cn
浙江潮评论 | 浙商网 | 长三角 | 国内 | 国际 | 教育 | 娱乐 | 体育 | 社会 | 摄影 | 传媒 | 论坛 | 专题
浙江高层动态 | 浙江新闻 | 杭州 | 宁波 | 温州 | 绍兴 | 嘉兴 | 湖州 | 金华 | 台州 | 衢州 | 丽水 | 舟山 | 平安浙江 | 浙江概况
 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正文
文字: 大  中  小     打印 
省公路局总工朱汉华的三次选择
www.zjol.com.cn  2005年06月30日 11:14:12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

  全长63公里的川藏公路色季拉山改造工程,在青藏高原上划出一条淡淡的印痕,却在朱汉华的人生中留下重彩浓墨的一笔。

  因为这条路,朱汉华的才能得到充分的展示,精神得到进一步升华;因为这条路,使朱汉华声名鹊起,先后被评为省劳动模范、全国劳动模范……

  6月中旬,朱汉华重回雅鲁藏布江畔,对等待验收的川藏公路色季拉山改造工程进行最后的检查,记者随同采访。采访中,朱汉华人生中的3次选择引起了记者的兴趣。我发现朱汉华之所以有今天,是因为他在面临每一次重大选择时,都选择了自己认准的正确道路。而我们大多数人却往往选择随波逐流,这就是他和我们不同的地方。你选择什么样的生活,就有什么样的命运。

  不读博士后奔赴大西南

  1992年,是朱汉华博士生毕业的日子。在博士论文答辩会上,清华、浙大、同济、西南交大等大学的教授对朱汉华的论文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一位清华大学的教授当即提出,愿不愿意到他那里读博士后,如果愿意的话,可以免试。朱汉华的导师和校长高兴得满口答应。

  “我不去,我要到一线去。”朱汉华的回答,让导师和校长十分惊讶。导师劝他:“你年纪大了,去继续深造,回来可以晋升教授和博士生导师。”但不论导师和别人怎么劝,朱汉华就是不听。

  朱汉华告诉记者,他之所以放弃深造机会要到一线去,是因为当年有两件事使他受到极大刺激和震惊:一件事是登在报上的一则消息,说的是1987年,我国的超导研究已达到世界领先水平,但拿不出产品,而过了半年,日本的超导发电机却率先面世。另一件事就发生在他身边。国内一位资深桥梁专家,帮助老家修一座大桥。为回报家乡养育之恩,老教授亲自设计并监造。结果桥垮了,还死了人。“理论一定要和实践相结合,才能成为造福人类的工具。中国需要陈景润,但更需要瓦特,中国才能强大起来。”这样的信念促使朱汉华走出象牙塔。

  放弃锦绣前程,选择一条前途未卜的路,许多人对朱汉华的决定感到不解,尤其是他的导师,认为朱汉华是因为钱而要到第一线去,是不求上进。他的导师对朱汉华的选择痛心疾首。过年时,朱汉华拎着礼品去看导师,师母闭门谢客,朱汉华为此难过了很长一段时间。

  非常决策别人不理解也很正常,让时间去证明一切吧。朱汉华不是一个能轻易被别人左右的人。当年,他就奔赴大西南,在南昆铁路犀长段当了一名工程总监。经过10多年的努力,导师终于明白了他喜欢从事实际工作的良苦用心。

  不当千万富翁当总工

  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我的才能报效祖国的地方,就是我的最佳位置

  2000年,朱汉华又一次面临选择。

  这些年,正是浙江交通大发展时期,交通战线求贤若渴。当年夏天,省交通厅领导到温州视察工作,正好碰到了在工地的朱汉华。当时,朱汉华已受聘担任温州一家公司的副总。朱汉华不凡的谈吐,立刻引起了省交通厅领导的注意。当得知朱汉华是中南大学的博士,有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时,省交通厅领导当即希望他能到交通厅来工作。

  得知省里来“挖墙脚”,温州老板给朱汉华开出了数十万元年薪加送公司30%股份的优厚条件,希望他能留下来。这意味着如果留在这家公司,几年后朱汉华就能成千万富翁。但朱汉华最终选择了去省交通厅。

  朱汉华的决定看似违背常理,实际上都经过深谋远虑。留在温州,虽然收入多了点,但这样一个“浅池”,怎能解他这条大鱼的渴。只有浙江交通这个大舞台,才能让他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在浙江,不要说千万富翁,即使是亿万富翁也不少,我能赚个千万也没有成就感。能最大程度地发挥自己的才能回报祖国的地方,才是我的最佳位置。”

  2000年9月,朱汉华出任省公路局副总工程师。上任后的第一次出访,就让他找到了“兴奋点”。当时,沪杭甬高速一座箱梁桥发生裂缝。奇怪的是,建这座桥梁时,原料进的是最好的原料,施工严格按照程序施工,但最终还是出现了裂缝。朱汉华还了解到,这座桥光修复裂缝就花了500多万元,而全省这样的箱梁桥有上千座。

  既然原料和施工都没有问题,那问题应该出在设计上。但设计也是按照教科书上教的设计的,问题究竟出在哪里?朱汉华一头钻进水泥箱梁里面,手拿电筒仔细察看裂缝。他发现所有裂缝都是呈斜裂状。而当时的修补方法就是在裂缝中嵌上一根钢筋,由钢筋来承受所有的张拉力。联想到铁路钢桥的结构,朱汉华脑中电光一闪:为何不在做箱梁时就嵌上钢筋呢?

  朱汉华将他的想法应用到正在建设的海盐大桥上,结果裂缝就没有了。就这样,添了一根钢筋,就可以为我省以后的公路桥建设节省数额巨大的资金。

  不图舒适挑战极限

  这是个价值多元化时代,有人追求金钱,有人选择安逸,而我就希望能建功立业

  2002年6月,朱汉华主动向交通厅领导要求赴西藏,这让周围的人又一次感到不解。因为这次援藏是交通部首次实行的技术援藏,没有任何政治待遇。

  但朱汉华有自己的想法,因为他们要去的色季拉山改造项目,是川藏公路西藏境内的一段,而川藏公路西藏段被称为“公路病害博物馆”,几乎各种公路灾害在这里都能碰到。就像一个武功高强的大侠渴望旗鼓相当的对手一样,川藏公路诱惑着他。

  尽管有思想准备,但色季拉山改造工程的难度还是出乎朱汉华的预料。这里位于雅鲁藏布江大峡谷,是暖湿气流和冷空气交汇的地方,一年四季雨雪不断,只有40天能见到太阳;由于雨水充沛,泥石流、滑坡经常发生。

  林芝地区号称“西藏的江南”,是国家级森林公园,因此,自治区规定:色季拉山改造工程不能放一炮。同时,因为川藏公路是重要的军事通道,施工时要确保公路畅通。这两条简单的规定,对工程来说,不啻是戴上了紧箍咒。不能放炮取石,巧妇也难为无米之炊;川藏公路本来就泥泞狭窄,不封道怎么施工?

  朱汉华虽然也有牢骚,但工作一点不耽误。他邀请当地政府有关人员,带上矿泉水、面包,到附近山上去找石料。海拔4800米的色季拉山,从山脚到山顶可以穿越4个季节,从山脚往上爬,热得大汗淋漓,到了山顶又冷得发抖。最难受的是缺氧,朱汉华习惯于长跑,耐力要强于一般人,可有一次从海拔3800米爬到海拔4500米的山上,仅700米的路,足足爬了2个多小时。

  晚上,朱汉华和司机睡在一间木棚里,木棚只有六七平方米,没有窗,整间屋子像只发霉的箱子,被子潮湿,连床板都是湿漉漉的。晚上,被冻醒的司机惊叫起来:“朱总快起来,老鼠在亲你脸”。但朱汉华实在太累了,顺手一抹,又睡过去了。

  2003年7月,工地发生了大堵车,那时节,大雨足足下了4天3夜,泥泞的道路变成了沼泽地,一米多高的轮胎陷入泥里就不见了,几百辆军车和民用车得一辆辆推着走。朱汉华连续4天3夜在工地指挥,雨鞋早已陷进沼泽地,只穿着袜子。脚踩在地上,冻得刺骨。为防止陷进沼泽,朱汉华尽量往路两边走,谁知脚下一滑,人就往悬崖外摔去。朱汉华死死抓住一棵树,悬挂在100米的山崖上大声呼救,才免于一难。

  重重困难更激发勇士斗志。经过3年多努力,一条黑色柏油路出现在川藏公路上。在严重缺氧的雪域高原,朱汉华还利用业余时间,写出了《川藏公路西藏境内典型病害防治技术》一书,给西藏公路建设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新闻助读

  小档案

  朱汉华:江西临川人,1982年毕业于长沙铁道学院,毕业后留校任教2年,先后获得桥梁与隧道专业硕士、博士学位,教授级高级工程师。1993年至2000年在中南大学从事技术服务工作。2000年8月,被浙江省交通厅作为人才引进,任省公路管理局副总工程师、总工程师至今。2002年6月,远赴西藏林芝,承担318国道川藏公路色季拉山路段改建工程,任项目法人代表。受到西藏交通系统汉藏干部职工的一致好评。先后被评为省直单位十佳创业新星,交通部青年科技英才,浙江省劳动模范,全国劳动模范。

  川藏公路:川藏公路是国道318线的一部分,东起成都西止拉萨,全长2155公里。其中西藏境内全长1286公里,自东向西穿越横断山、喜马拉雅山、念青唐古拉山3大山系,翻越觉巴山、东达山、业拉山、安久拉山、色季拉山和米拉山6座大山,跨越金沙江、澜沧江、怒江、雅鲁藏布江等大江大河,高山激流,层层阻挡,更有冰川泥石流、雪崩、滑坡、翻浆等,工程艰险万状,是一条惊心动魄之路。

  同事眼中的朱汉华

  童庆(省交通设计院,援藏同事):一次,山体滑坡,有2名民工被埋在了里面。朱总赶到后,先安慰了民工家属,然后爬上山去查看会不会有第二次滑坡。我一看也跟了上去,朱总叫我回去,说很危险。我说你都不怕死,我怕什么。没想到朱总冲我大吼:“你赶紧给我滚下去!”脸色非常难看。

  察看地形后,朱总下来说赶快撤。此时2名被埋民工还没有找到,大家都觉得朱总的决定不可思议。朱总告诉大家,民工被埋2个多小时,肯定不能活了,而这里很可能再次发生泥石流,所以一定要撤。最后他叫人将那几名家属和大家一起强制撤离,没多久,那里果然发生了第二次泥石流。

  后来在会上他公开向我道歉。其实,一个在危险时把困难留给自己的领导,我心里只有敬佩,哪会怪他。

  陈明建(西藏天怡路桥工程公司项目经理):朱总办事公私分明。有一次,项目办有人过生日,我们公司埋了单,其实也就700元钱。第二天,朱总跑来狠狠地把我批了一顿,警告我以后不但不能给项目办的人埋单,也不能和他们打麻将。最后又叫那人把钱退给了我们。

  赵治平(西藏交通实业工程公司项目经理):朱总非常关心民工,善于倾听民工意见。2002年8月的一天晚上,已11点多,我已睡了,朱总突然到了我们工地。当他看到民工们都将湿衣服晾在竹竿上,光着身子睡在床上时,第二天就要求各项目部为每一个民工工棚搭一个简易棚,请做饭的人兼管烘衣服,保证民工兄弟不仅能吃上热菜热饭,而且能换上干燥的衣服。为这事,他整整跑了一天。

  还有一次,道路经常出现翻浆,朱总在公路上察看,一名长期在西藏施工的民工告诉他,可以用在路基铺大石块的方法解决这一难题。朱总听了民工的话觉得有理,就采用了这个方法,道路果然不再翻浆。这个民工也很自豪,说以前也向人提起过,但没有人愿意听,没想到一个博士倒这么虚心。


来源: 钱江晚报  作者: 通讯员 郑明炫 俞明理 记者 陈志农  编辑: 徐晓峰

相关稿件

朱汉华专题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OL/1.2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