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日,到西湖美术馆参观浙江省民族民间工艺美术博览展的人络绎不绝,在缤纷的展品中,又尤以参观黄杨木雕、浦江麦秆贴等列入我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23种民间造型艺术类展品引人目光。一个不容否定的事实是:这些因为行将消失才要保护的民间造型艺术,以及那些没被展览出来的表演艺术、民间民俗等,的确日益远离我们的日常生活,以至于在号称拥有深厚人文底蕴的浙江,我们常常要借助博览会、展销会等形式才能见到它们。在保护与远离之间,是不是有更好的融通的方式?
本报讯由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等主办的国际民间手工艺品展览每年在浙江展览馆举行,西博会上有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暨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浙江省民协秘书长王恬说,她每年至少能收到五六十场来自全国各地的民间艺术展的邀请函。各种各样的民间手工艺精品展、博览会可以算得上是老百姓了解民间艺术最直接、最方便的一个渠道了。
正在西湖美术馆举行的浙江省民族民间艺术资源普查保护成果展暨首届浙江省民族民间工艺美术博览展,号称是历年来精品最多、品种最全的一次展览,前不久被列入我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23种民间造型艺术类展品,这次也一个不落地被搜罗到展会上来了。可是,不管是什么水平的展会,一般只能持续短短几天时间,在日常生活中,民间艺术又该如何进入城市百姓的视线和生活?
郭艺是我省民族民间艺术保护工程专家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之前,为了指导我省民间艺术的普查工作,收集这次展会的展品,她接触了很多民间艺人。她说,在普查的过程中,工作人员也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
“传统的东西融入现代人生活是最好的保护方式。”郭艺说,桐乡的蓝印花布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蓝印花布以前是用来做衣服的,实用性很强,但随着生活的变化,它原本具有的实用价值基本上已经消失,是一个名叫久保马萨的日本老太太重新挖掘了它的价值。据介绍,久保马萨在上海开了一个蓝印花布博物馆,并创立了自己的品牌,设计出了一系列衍生产品,如手袋、壁挂等,有一段时间甚至掀起了一股风潮,很多上海、杭州的女孩都以拥有一件蓝印花布衣服为时尚。“关键要以现代人的眼光来设计和包装,使之符合现代人的审美。”郭艺说。
对民间艺术颇有研究的蒋先生告诉记者,就我国目前的国情而言,尚未像西方发达地区民众一样,对当代工艺品具有相当的欣赏、认同度以及价格承受能力。此外,民间工艺品难以进入老百姓的生活,和它的流通渠道不畅、难以保值增值有一定关系。一个很具代表性的例子是,景德镇瓷器来杭州设展,开始标价很高,临撤展前却开始跳水甩卖,价格的混乱会导致大家对产品的价值缺乏信心。这就导致另部分以收藏、投资为主的爱好者远离当代民间工艺品。
对于这种说法,郭艺也表示认同。她说,民间艺术品全靠手工做出来,具有不可复制性,而且一个民间艺人,一般要到40岁以后才能形成自己的风格,60岁以后因身体条件的限制就开始走下坡路了,所以他的创作黄金年龄是比较短的,一件好的民间艺术品是相当具有价值的,但现在缺乏一个专业机构来评估作品价值,普通老百姓又不太懂行,就造成了乏人欣赏的局面。
民间艺术如何融入百姓生活?浙江省民协秘书长王恬觉得,可以在学校开设有关民间艺术的制作、鉴赏课,从小培养他们对民间艺术的兴趣。另一方面,王恬觉得,除了借展览的机会,给民间艺人们评奖外,也应该给他们上上培训班,让创新的意识融入到他们的头脑中,毕竟,要让老百姓接受你的产品,就必须符合现代人的审美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