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嘉兴,我们随处看到满头白发的老人和风华正茂的青年同场歌唱的情景。不需要很多的设备,哪怕没有乐器伴奏也能兴口开唱。场地可以不作限制,剧院能唱,社区活动室能唱,公园里找块空地也行。
想唱就能唱,可以随处唱,这种宽松的准入制使合唱为越来越多的嘉兴市民所喜爱,参与者越来越多,成为一种声势浩大的群众文化活动。
同时,合唱进步的空间又很大,给人一种可以不懈追求的艺术境界。嘉兴老年大学合唱团的团员们说,从最初的追求整齐划一到后来的四声部区分,再到现在的八声部尝试,大家越唱越有劲,感受到了艺术的魅力。
合唱艺术还感染着越来越多的人。年过半百的郁美华为了合唱,曾和丈夫闹得不可开交。2001年合唱团团员决定自费去法国参加比赛,每个团员要交1万多元钱。郁的丈夫觉得花钱去国外唱歌不可思议,反对她去。郁美华还是坚持去了法国,回来后继续乐此不疲。
有一次,郁美华所在的合唱团去塘汇乡演出。大巴坏了,五六十名团员骑了近一个小时自行车准时赶到现场。看到前来观看演出的农民围得里三层外三层,像过节一样热闹,郁美华感到无比的满足。
在企业车间、学校礼堂、农家小院,到处都留下了郁美华和团员们的身影和歌声。他们所到之处,受到了人们的热烈欢迎。
妻子如此开心、阳光一样的业余生活方式,终于“传染”给了丈夫,他理解了妻子为何对合唱如此痴迷。如今,他对妻子的歌唱十分支持。
一个团员带动了一批亲友,在嘉兴,八千余名合唱团员直接带动的是三四万人的“亲友团”以及更为庞大的关注人群,每逢演出或比赛,这些“亲友”相约而来助阵,合唱由此渗透到几十万嘉兴人的日常生活中。
把市民喜爱的活动变为一座城市的文化品牌
合唱在嘉兴有历史渊源,有深厚的群众基础,有一批对合唱艺术的执著追求者和痴迷者。
嘉兴的合唱艺术可追溯到上世纪六十年代,当时,“嘉兴县合唱团”便颇有声名,后来因故解散。1991年,当初的一批老团员因共同的爱好又走到了一起,重新组建嘉兴市中老年合唱团(现南湖合唱团),并不断吸纳年轻人加入,请来专业老师进行指导。
嘉兴三中的音乐老师周晓黎说:“合唱是我的‘第一个丈夫’和‘第一个孩子’,我把自己的爱都献给了合唱。”因为是科班出身,自1995年加入合唱团后,她就成了团里的中坚力量。为团员们作辅导,把五线谱翻成简谱,组织排练……承担起了繁重而愉快的任务。
为了赴法国参加合唱比赛,周晓黎几乎连续两周通宵加班,整理打印出40多页的歌曲简谱。一直累得进了医院,才知道自己有了身孕,但医生告诉她孩子已经保不住了。为了演出,她失去了第一个孩子。在第二个孩子满月的那一天,她又出现在排练现场。
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合唱团的歌唱水平有了很大提高。1995年以后,他们先后多次参加全省、全国的合唱比赛,取得了不俗成绩,受到业内关注。2001年,他们首度走出国门,参加法国讷韦尔国际合唱节。消息传来,嘉兴为之轰动。
从此,各类合唱团在嘉兴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越来越多的市民参加到这一活动中来。从机关到学校,从社区到企业,合唱团遍地开花,参加的人越来越多。
庞大的群众基础为合唱艺术的发展提供了土壤,使这一艺术样式如同生命力旺盛的常春藤四处蔓延,为打响当地文化品牌打下了坚实基础。
在此起彼伏的歌声中,嘉兴市领导分享到群众的快乐,感受到合唱艺术凝聚人心的魅力,更从中看到:这是一项为群众喜爱又能为大多数人所接受的文化活动,有希望成为嘉兴独特的文化品牌。
记者在嘉兴采访,嘉兴市委副书记寿剑刚表示,城市文化只有深深扎根于市民中间才有生命力。他说:“合唱作为一种老少咸宜、投入成本低的文化活动,在嘉兴这样的中等城市非常有群众基础。因此,市委、市政府充分尊重群众的爱好和意愿,从提升人的素质、塑造城市精神的高度,认识和推动合唱文化活动。”
2004年4月,嘉兴市委、市政府在《嘉兴市文化名城创建工作2005年行动纲领》中提出,要发展壮大合唱队伍,力争2005年达到200支歌队,打响“歌城”品牌。
嘉兴市把工作着力点放在众多合唱团无法承担却又十分需要的事情上——搭建平台,组织和举办活动和赛事,为合唱团提供学习、展示的机会,让更多的人了解合唱艺术。
早在2003年,中国合唱协会和嘉兴市政府共同举办了中国嘉兴南湖合唱节,来自北京、上海等地的合唱团演绎了高水准的合唱艺术,第一次让嘉兴人领略了合唱艺术的魅力。
受到启发,市里确定举办春夏秋冬四季合唱音乐会,做到“天天有歌声,周周有排练,季季有活动,年年有精品”。2004年8月到9月,嘉兴举办了“南湖放歌”百支歌队合唱比赛,共有123支队伍参演,观众6500人次。在今年4月和8月举行的“春之声”和“夏之魂”音乐会上,分别有13支和92支队伍参加,观众分别达到1300人次和上万人次。
既要让市民“唱起来”,更要让大家“唱好来”,嘉兴市把每年的中国嘉兴南湖合唱节作为一个精品平台来打造,邀请国内外合唱团前来演出,让市民在欣赏和交流中提升水平。
嘉兴的目标是通过5到10年的努力,打造一批较具实力的队伍,使嘉兴的合唱艺术达到一个比较高的水平,可以承办国家级赛事,使嘉兴成为一个国内合唱团必到的城市。
要吸引国内外合唱团前来演出,自然少不了必要的场馆。
投资1.7亿元、共1400多个座位的嘉兴大剧院建成后,目前已成为一个举行合唱比赛的重要场地。
在嘉兴合唱团发源地和主要集中地的南湖区,区政府在建设新文化馆时,专门设计了占地面积6000多平方米、共500座的音乐厅,概算投资逾600万元。这座音乐厅将不采用电声,全部为自然声。
嘉兴市在做了打基础、搭平台、建设施等事情后,把做不了的事交给行业协会。
2003年建立的南湖区合唱协会,负责合唱团的登记注册、组织培训、普及推广、团队管理、活动筹办等诸多事务。
一个好的指挥是整个合唱团的灵魂人物,而目前嘉兴优秀的指挥比较少。南湖区合唱协会迄今已举办了3期指挥培训班,共有140人次参加培训,使以往有团无指挥的现象大大减少,从而提高了嘉兴整体的合唱水平。
据了解,嘉兴市将组建市合唱协会,让协会发挥更大的作用。
文化品牌的打造并非朝夕之功。嘉兴市认为,嘉兴的合唱艺术仍处发展的初级阶段,打造“歌城”需要继续努力。要继续在硬件上投入、政策上扶持。要总结今年四季音乐会的经验,设计更多的载体,为合唱团队提供更多展示的机会,吸引更多市民参与,放手发展基层团队,进一步拓展群众基础,营造起大众参与的良好氛围。要着力培养专业人才,提高合唱团的整体水平。同时,努力锻造一批高水准的合唱团,构建起金字塔式的合理结构,使合唱在嘉兴保持长久的生命力,最终使打造“歌城”的目标变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