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 0571-85310961
热线传真 0571-85310136
邮箱 tougao@zjol.com.cn
浙江潮评论 | 浙商网 | 长三角 | 国内 | 国际 | 教育 | 娱乐 | 体育 | 社会 | 摄影 | 传媒 | 论坛 | 专题
浙江高层动态 | 浙江新闻 | 杭州 | 宁波 | 温州 | 绍兴 | 嘉兴 | 湖州 | 金华 | 台州 | 衢州 | 丽水 | 舟山 | 平安浙江 | 浙江概况
 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正文
文字: 大  中  小     打印 
汗水浇注稻花香
www.zjol.com.cn  2005年12月22日 16:33:20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

   ——记绍兴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刘明放

  在浙江水稻育种界,一提起“越糯”和“绍糯”系列糯稻品种,业内人士都赞不绝口。近年来,这些品种在我国南方稻区推广种植,连年获得高产,为广大种粮农民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绍兴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副院长、高级农艺师刘明放为此洒下辛勤的汗水。作为“绍糯”、“越糯”系列水稻品种的主要育成人之一,他在水稻育种领域取得了喜人的成绩:参加或主持培育水稻新品种12个,其中糯稻当家品种3个,累计推广面积700多万亩,为农民增产稻谷1.5亿公斤,增加产值2亿多元。因贡献突出,先后被中共绍兴市委、绍兴市政府及市级有关部门评为“绍兴市农业科技先进工作者”、“绍兴市学术技术带头人”、“绍兴市十佳科技青年”、“绍兴市十大杰出青年”。

  翻开刘明放的简历,似乎看到了他一步一个坚实的脚印,又似乎看到了每一个脚印折射出的亮点。在水稻育种、黄酒原料米研究等战线上,他一路走来,实践了一名共产党员光彩亮丽的人生轨迹。

  优质米品种的培育者

  刘明放1957年出生于诸暨市一个普通农民家庭,1978年被分配到当时的绍兴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从事水稻育种工作。目睹当时农民种田,品种单一老化、产量低、米质差的状况,他暗下决心,要培育出高产优质的水稻新品种,提高农民的种粮效益,让人们吃上优质米。从此,他走上了异常艰苦的育种生涯,这一干就是26年。

  “搞水稻育种非常艰苦,必须有踏踏实实的工作作风,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长时间的艰苦奋斗,不可急功近利,急于求成。因为,我们从事的行业面对的是农民,是和农民息息相关的,来不得半点虚假。”刘明放不但经常这样说给周围的科技人员听,自己也是身体力行,履行着一名共产党员、农业科技工作者的职责。

  水稻育种周期长、难度大,又具有很强的季节性,育成一个新品种,往往需要通过几千份甚至上万份材料的筛选和多次试验。育成一个品种,从杂交配组到通过品种委员会审定,一般需要6到8年的时间。

  每年7-8月份水稻杂交配组期间,是育种工作最忙的日子。在这段时间里,总是早晨六点到田间,去雄、套袋、授粉,一直忙到下午一二点才能吃上中饭。加班加点、放弃节假已经是司空见惯的事情。20多年来刘明放和他的同事们做了成千上万次水稻的育种杂交。为了节省雇工费用,他与同事们一道常常头顶烈日、汗湿衣衫,下田播种、插秧。

  为了缩短育种年限,需要采取早稻在当地翻秋和去海南岛加代繁育等措施,利用海南特殊的气候条件对育种材料进行繁殖加代,每次一去便是好几个月,有时连春节也在千里之外的海南岛度过,可以说是“一年过两夏,四季忙三茬”。由于长期的劳累和野外水田作业,刘明放患了严重的风湿症、高血压和偏头痛等病,但田里的稻头不等人,为了抢时间,很多时候是拖着病体来回奔波在实验田。

  俗话说“干一行,爱一行”,对刘明放来说,也有多次转行的机会,但没有什么比田野更有诱惑力了,培育优良稻种几乎成了他生命的全部意义。强烈的事业性和责任感面前,工作条件艰苦、经费不足等困难已经显得微不足道。

  冬去春来,年复一年。也许正是这种耐得住寂寞、得住艰苦的精神,使他在研究领域也不断收获着丰硕的成果。20多年来他累计完成或承担国家、省、市级农业科研项目18项,参加、主持选育并通过了国家、省级审定的水稻新品种12个,获得省、市科技奖12项,其中获浙江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2项,浙江省农业丰收奖二等奖1项,绍兴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3项,绍兴市科技进步奖二或三等奖6项。累计在省级或省级以上刊物发表论文30余篇,其中17篇为第一作者,累计获得省、市级优秀论文奖10篇(其中省级二等奖1篇、三等奖3篇、市级一等奖3篇),国外刊物转载5篇。

  黄酒原料米研究的实践者

  绍兴是中国黄酒的故乡,优质原料米是酿造高品质黄酒的基本条件。绍兴市农科院自上世纪七十年代末以来,围绕绍兴黄酒这一传统支柱产业,一直致力于优质酿酒糯米新品种的选育和酿酒试验工作,为绍兴黄酒原料米研究的进步作出了突出贡献。

  他先后参加、主持过“晚粳糯新品种选育”、“优质食用早籼糯新品种选育”等省、市级重大(点)课题的研究工作。1999年在原水稻育种室的基础上筹建成立国内专业糯稻育种中心,他担任了农科所副所长兼中心主任,进一步加强了糯稻种质资源的收集、糯米品质、育种技术路线研究等工作,使研究更理论化、成熟化和系统化,走在了全省糯稻育种工作的前列。“绍糯119”、“绍糯97-14”、“越糯1号”、“越糯2号”、“越糯3号”、“越糯6号”等新品种先后通过国家、省级审定。选育的晚粳糯绍糯119,累计在省内外推广种植23.34万公顷,增加效益1.5亿多元;选育的早籼糯越糯系列,在省内外推广种植面积7.5万公顷,增加效益5000万元以上,较好地解决了用粮企业优质原料供应的问题。

  传统酿酒一般选用晚粳糯米,为了解决早籼糯配套酿酒技术研究,他先后与中国绍兴黄酒集团公司、绍兴东浦酒厂协作,在国内率先开展早籼糯品质改良利用及酿酒工艺研究,课题列入省级重点研究项目。通过革新传统黄酒酿造工艺,用早籼糯酿制的“加饭酒”、“香雪酒”实验获得成功,各项指标均符合国家标准,并摸索出早籼糯酿制黄酒的新工艺和新技术路线,为绍兴市黄酒酿制开发了一项新路子,为以后大面积应用早籼糯酿酒提供了技术依托。该项研究技术还填补了国内空白,对促进我市早稻品种结构调整、实现早稻用途多样化、提高农民种粮效益、就地解决酿酒原料、降低用粮企业生产成本等起到积极作用。“早籼糯酿制绍兴酒品种筛选试验”、“早籼糯酿制‘加饭酒’的试验研究”等系列文章在《作物杂志》等国家刊物上发表。

  农民种粮增收的指导者

  刘明放曾经说过:“选择搞水稻研究也许是自身经历决定的,从小我就在农村做农活,能吃苦,愿意吃苦,对农村有特殊的感情。”他全身心投入到水稻研究中,并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同时,他也担当起另一个重要的角色——农民的知心朋友。

  水稻育种行业有个怪现象,许多辛辛苦苦育出来的品种不为农民熟知,得不到推广种植,许多当家品种由于栽培措施不当而遭淘汰。特别是近几年,粮食生产成本居高不下,农户种粮积极性下降,要在这样的窘境下做好新品种的研究推广工作,谈何容易?

  刘明放开始跑田间地头,一有空就下到村里,与农民交谈,了解农民喜欢种什么品种,针对农民需求,把科研、推广和科技服务有效地结合起来。农民的需要成为刘明放做研究、推广工作的最初动力。他经常组织农技人员、农民到示范田现场参观,向大家推介新品种。当农民对新品种特性不熟悉,遇到技术难题时,他总会扔下手中的活,亲自跑到田间地头,现场进行指导。为了降低生产成本,他和农技部门的同志手把手指导农民应用“早稻免耕直播栽培技术”、“精量点直播机推广”等先进技术。

  对于他来说,喜欢往基层跑,与农民打交道,把农民、大户、基地作为服务主体和知心朋友,心里总有一种说不出的踏实。哪里有他的品种,哪里往往就能看到他的身影,许多熟悉的种粮大户都亲切地称他一声“老刘”。有一年双夏前夕,市区皋埠镇一种粮大户因收割机待修但一时缺乏资金而将影响收割,他了解情况后,二话没说拿出2000元钱帮助他购买配件,不但使该农户及时完成了双夏任务,而且还支援了周围农户的机械收割。2004年,他联系的马山镇章水桥种早稻积极性很高,正因早稻种子紧缺而犯愁时,他闻讯后立即与外地取得联系,并亲身出车到金华帮助采购,使该大户早稻种植面积从原计划的80亩扩大到现在的150亩,直接增加收入好几万元。这样的例子还有许多。为了帮助农民发展效益农业,增加收入,这几年里,他还经常跑基地和加工企业,帮助农户先后在萧山区、诸暨市、绍兴县、市区马山镇等地建立迷你南瓜、紫苏、小萝卜、籽莲、大青梅等农产品生产基地,为发展“公司+农户”产业化经营模式牵线搭桥,并开展基地的引种、示范、培训和推广工作,受到当地老百姓的欢迎。


来源: 浙江在线  作者:  编辑: 施袭森

相关稿件

新星之路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OL/1.2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