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时期本是如花的季节。可是在现实生活中他们面对竞争和升学压力,眼神里却常常透露出敏感、忧郁、脆弱、灰色……学校教育面临着这些新情况、新问题,如何教育好孩子?
“重要的是创新我们的管理模式、教育方式,千方百计去缩短与学生的心理距离,以心交心,叩开他们的心扉。”湖州市的老师们正是抱着这样的意愿,开始了与学生的心灵对话。2004年1月,湖州市教育局下发《关于在全市推行德育导师制的通知》,把试行了2年的德育导师制,推广到三县二区176所初高中。
德育导师制是在促进每一个学生和谐健康成长的教育理念指导下,根据师生的要求,把需要教师更多关心指导的学生思想教育任务分解到担任“导师”的教职员工身上,形成整体合力的一种学生思想工作新模式。它对家庭贫困、学习有困难、行为有偏差、心理有障碍、家庭教育环境不良等学生群体,从思想、学习、生活、心理素质、道德品质等各方面关注学生的成长,施以全员化、个性化、亲情化的教育。目前,德育导师制已形成了一套较为成熟的操作方法,并延伸出班级德育导师制、学生成长导师制、专业德育导师制、寝室德育导师制等4种具有代表性的创新做法。
德育导师制的推广,得到了广大学生、教师和家长的广泛认可。大家普遍认为这份“心灵鸡汤”拉近了师生之间、学校与家庭之间的距离,增强了教师的全员育人意识,增强了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南浔区菱湖第五小学三年级女生张海燕,自幼因父母离异,性格孤僻。但自从她与语文老师“结对”后,不到半年,就自信地参加了学校迎元旦讲故事比赛,而且获得了第三名的好成绩。她说,语文老师担任“导师”后,就不再是居高临下的“说教者”了。
2005年,湖州市在深化推行学校德育导师制中又有了新探索。在导师选聘上,已从校内拓展到校外,从在职人员拓展到退休人员。在导师与学生结对机制上,已从“套餐”转变为“自助餐”。由原来固定的受导关系,转变为定期推荐优秀导师,由需要辅导的学生自主选择。在受导对象上,已从校内的“问题”学生拓展到社会上的“失足”、“归正”青少年。另外,通过互联网、局域网、手机短信等平台,使教育方式从面对面的谈心谈话,转化为不见面的互动交流。8月下旬,还专门成立了德育导师讲师团,选聘10位优秀德育导师面向全市中小学校开展引导教育。
[点评] 德育导师制的创立,使学校德育工作从传统的“单向灌输”转变为“双向交流”、从“务虚型”转变为“务实型”、从“强迫式”转变为“自主式”、从“单渠道”转变为“多渠道”,以心交心,成功地叩开了学生的心扉,润物细无声地解开了学生的一个个心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