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云,是杭州市半山某建筑工地的一名外来民工,2005年7月在参加《浙江日报》“关爱民工直通车”活动时领到了一张医疗“爱心优惠卡”,现在每次到医院看病都能节省一笔不小的开支,他欣慰地说:“现在我们工地上都盼着什么时候直通车再来啊,给我们带来更多的实惠!”而他只是众多《浙江日报》“关爱民工直通车”活动受益者中的一员。
浙江是全国外来民工比较集中的省份之一,每年有将近1000万外来人员,占全省总人口的20%还要多。外来民工不仅人员多而且流动快,广大民工在生活和工作中存在不少的困难和问题,如何发挥新闻媒体的优势,切切实实地为民工做一些服务工作,被摆到了《浙江日报》社领导的案头上。2004年10月初,创办“关爱民工直通车”的思路经反复酝酿后正式形成。同年10月22日,《浙江日报》“关爱民工直通车”首站来到浦江县,与当地有关部门以“同在一片蓝天下,共享一样的教育”为主题,和数千名外来民工欢聚一堂,倾听民声,共叙友情,解决民工朋友们在工作、生活、权益、婚姻等方面遇到的难题。
“关爱民工直通车”从民工最需要服务的事情做起,通过做好这些小事,让民工感受到社会的亲和力。直通车开到嘉善,针对当地外来女工集中的情况,举办了一个外来女工主题活动,不仅把直通车开到了女工居住集中的宿舍区,还让有关部门的同志拿着妇女用品、科技书籍等当场发放,并请来了民工子弟学校的校长和老师,当场帮那些外来民工解决孩子的就学问题。
“关爱民工直通车”还利用自身媒体优势,十分注意引导和教育外来民工,千方百计提高外来民工的技能和综合素质,每到一地,都忘不了要组织一批科技图书免费赠送给广大民工朋友。直通车还把外来民工中创业的佼佼者请到活动现场,为广大民工现身说法。四川民工鲜桂英,在老家曾经是个中学代课老师,来到嘉善后,看到民工子女就学困难,毅然办起了两座民工子弟小学,成了外来民工成功创业的典型,她在直通车现场成了民工追逐的明星。一位湖北民工说:“直通车不仅为我们解决实际困难,还向我们介绍了鲜桂英这样的学习榜样,使我们对在异乡创业更有信心了。”
“关爱民工直通车”轰轰烈烈地开进了慈溪、义乌等地,教育、清欠、女工权益、民工就医、中秋团圆等一个个主题活动先后红红火火地开展了起来,共有上万民工参加了活动,成为“关爱民工直通车”的直接受益者。
[点评] 《浙江日报》“关爱民工直通车”活动,把民工作为直接服务的对象,以双方互动为主要形式,帮助广大民工朋友解决了实际问题和困难,积极做好舆论的正确引导工作,同时也锻炼了记者队伍,增强了党报的战斗力和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