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年前,不少杭州市民还不清楚西溪湿地在哪里。两年后,据2005年5月在景区进行的现场调查显示:96.9%的游人对西溪国家湿地公园表示“了解并肯定”。在今年国内31家主流媒体的联合评选中西溪湿地入选“中国最美的地方”。从“五·一”开园至今,尽管每天限制客流量,但西溪湿地仍然挡不住近30万海内外宾朋慕名观光的脚步。
为什么沉睡多年的西溪湿地在较短的时间内忽然焕发出她千年的神韵呢?这得益于西湖区抓住西溪湿地综合保护工程契机,全方位、立体型地开展专家探西溪、歌手咏西溪、画家绘西溪、作家写西溪、记者走西溪、文艺闹西溪等六个主题的宣传文化活动。
西溪湿地自古与西湖、西泠并称钱塘“三西”,有“副西湖”的美誉,唐宋明清时盛景空前,直至民国才日渐衰微。作为国内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集城市湿地、农耕湿地、人文湿地于一身的国家湿地公园,如何在建设中传承西溪独具的上千年文化神韵,再现历史上“秋雪八景”等名胜一时的盛景呢?西湖区把景点的历史文化考证和文物保护摆上了首要位置,开展了全方位的主题宣传文化活动。
西湖区组织有识之士成立了西溪文化研究会,考证了西溪为越剧北派首演地等文化遗迹,发表了各类调研报告13篇、散文百余篇;设立西溪湿地文化文物发掘保护工作组,发掘了重要文物35件(处),发现了大批宝贵的碑刻、浮雕等文化遗存,征集到文物900余件,申报了33处文保点,“蒋村龙舟”、“西溪拳船”也列入了市民间民俗艺术保护工程,并筹建了西溪民俗博物馆;组织编写出版了《西溪的历史与文化》、《西溪古今诗文选》等首批西溪文化丛书;举办“畅想西溪”音乐作品加工会暨征歌会,多次组织知名词、曲作家和著名歌手进行实地采风和交流,共创作出了108件原创音乐作品,并精选20首优秀作品包装推广,从中评出了6首歌曲在蒋村举行了“西溪歌曲试唱会”;组织“画家绘西溪”活动,成立了西溪诗书画院,邀请画家们到湿地景点现场作画、摄影,举办了“西溪民俗风情摄影大奖赛”,收到了1000余件主题摄影作品等;恢复龙舟胜会、集市灯会等民俗文化活动;现场直播西溪国家湿地公园开园仪式,央视海外频道在当天也给予了直播10分钟,在海外广大观众中引发反响,向世界展示了西溪的魅力与风采;以“百名记者走西溪”为载体,邀请了新华社等中央媒体和香港《文汇报》等境外媒体以及《浙江日报》、《杭州日报》报业集团等省、市主流媒体100多名记者云集西溪,一时间全国各大新闻媒体上掀起了介绍西溪、宣传西溪、推介西溪的热潮。
[点评] 地方文化的魅力如何挖掘?文化旅游的舆论如何营造?等等,这些都是摆在地方宣传部门面前的现实问题,也是对基层宣传工作者“实战”能力的考验。西溪湿地这一沉睡千年的神韵被悄然唤醒,并以最佳的姿态展示在世人面前,就是一个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