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69年德国政府委托蒂森公司研制磁悬浮高速列车,到20001年1月23日在中国上海签约,经历了30年的漫长过程。
细心的读者不禁要问,为什么德国研制了30年的技术卖给中国?了解了以下磁悬浮高速列车在德国30年的艰难里程,也许就有了答案。
1980年,德国政府、工业界和德国铁路股份公司三家,成立了磁悬浮高速列车国际联合公司,旨在共同研制开发使用磁悬浮高速列车。
1980年,在德国恩木四蓝开始修建实验设备和磁悬浮列车,1984年建成32公里高架轨道并进行了试车。
1991年,原来的联邦德国铁道部(现在的铁路股份公司)和7个居于领先地位的研究机构对磁悬浮列车进行评估,确认技术已经成熟,可以投入市场使用。
1993年,德国政府委托多家银行,评估汉堡—柏林300公里的路段,认为全部投资为89亿德国马克。
1994年3月,德国内阁决定启动汉堡—柏林计划。
1997年4月,交通部长向公众宣布,仅轨道地面工程费用将达到61亿马克,运行系统费用37亿马克,两者相加超过了原来89亿的预算。
1998年9月,柏林火车交会处破土动工。同年10月,柏林人收集到10.3万个签名反对修建磁悬浮高速列车。磁悬浮计划委员会承认,此项目的费用比先前公布的预算要多出28亿马克。联邦铁路局的调查显示,仅地面工程一项的费用在77亿到89亿之间。
1998年10月17日,即将上任的交通部长宣布,如果磁悬浮列车超过最新预算,联邦政府将不承担附加费用。
1999年6月,最新预算的地面工程费用为90亿马克,远远超出原计划61亿马克的预算方案,而参与的公司也决定不再提供资金支持。
1999年9月,德国政府决定把汉堡—柏林的磁悬浮列车由双向行驶改为建单向,磁悬浮列车的经营者——德国铁路股份公司对此提出反对,认为单向列车无法达到年客运量860万的设想,经济效益无法保证。
2000年1月,新任德国铁路股份公司总裁对磁悬浮列车的经济效益提出质疑,他认为如果对现有铁路进行改进,将会缩短1个半小时,仅比磁悬浮列车慢20分钟。但为缩短20分钟要花费120亿马克,简直是件不可思议的事。
2000年2月,这项颇有争议的项目被放进了文件夹。德国政府、德国铁路股份公司和参与的几家工业公司在法兰克福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因项目参与三方有很多的分歧,磁悬浮高速列车项目将无法实现。
2000年9月德国交通部长宣布磁悬浮列车的研制花去了政府23.5亿马克税收,工业界提供了4.7亿马克。